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64篇
航空   505篇
航天技术   127篇
综合类   106篇
航天   2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71.
王彬  郑建军  刘玮  王孟孟 《航空学报》2023,(18):179-190
飞机结构部段结构静力试验是验证结构承载能力、有限元模型等设计指标的重要手段。部段试验相比全机试验规模较小,但需要解决边界分离面刚度匹配、支持模拟、加载模拟等技术难题,保证结构考核精度不受影响。某型飞机机翼为联翼式桁架布局,取中间一段机翼进行静力试验,需要解决多分离面优化设计,气动惯性载荷优化设计及施加等问题。采用分级解耦的设计思想,将试验设计的各个影响因素逐级剥离并建立相应的分析对比模型,依据结构响应误差进行优化设计,评估每一级简化模拟带来的误差。以结构有限元数值仿真为基础,提出了多铰支接头位移+主动载荷混合边界模拟,分离面加载假件刚度解耦设计与优化,桁架式机翼载荷优化设计及载荷施加等试验技术,使部段试验设计精度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72.
针对主动侧杆系统的运行需求,本文设计了一款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介绍了该种电机的基本结构和优点,分析了极槽配合和裂比两大关键参数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在空间限制下电机尺寸设计策略,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对比了参数变化时电机转矩、转矩脉动的变化趋势,研究了电机的优化方向和参数,确定了电机的结构尺寸、绕组分布等参数。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设计的正确性。所设计的电机输出转矩符合设计需求,转距脉动较小,不会为操纵杆手柄带来震荡的问题。电机单余度工作情况下,仍然可以达到额定转距的输出需求,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73.
樊茂  汤亮  关新  张科备 《航空学报》2023,(11):166-179
超精超稳超敏捷卫星在航天器星体平台的基础上引入二级控制主动指向超静平台(ASP)实现了载荷的振动隔离与敏捷机动。载荷与卫星平台之间的附加连接可能导致系统指向精度与隔振效果的下降。为此,利用仿真与试验分析研究了线缆、热管等附加连接对主动指向超静平台控制性能的影响。首先,利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超精超稳超敏捷卫星多级动力学模型,将线缆、热管连接等效为附加刚度,建立附加连接的力学模型,为分析附加连接对系统产生的影响提供动力学基础。其次,仿真分析了附加连接对系统隔振效果、稳定性的影响,为实际卫星的设计与测试提供理论支持。为进一步掌握附加连接的刚度特性和对系统控制性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对主动指向超静平台开展控制系统的全物理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试验中线缆、热管的装配布局对主动指向超静平台控制的稳定性、指向精度与稳定时间均无明显影响,试验中线缆、热管的装配布局对整星的安装设计有重要参考意义。最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预设性能非线性控制器,解决了附加刚度存在下平台与载荷之间的耦合与振动抑制问题,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提出的自适应预设性能控制改善了载荷与平台之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载荷的敏捷机动...  相似文献   
974.
主动声纳浮标适合探测安静型潜艇,预测主动声纳浮标的性能已成为航空反潜战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水声传播模型、海底和海面损失模型以及混响模型等声纳模型的优劣并进行合理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主动全向声纳浮标性能预测系统的总体方案,并设计了相应软件;最后,针对不同的海洋环境进行仿真实验。该系统能预测主动声纳浮标在各传播方向、水平距离和深度的传播损失及检测概率,可以用于分析浮标性能的时空变化特性,为优化使用声纳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为探究下表面射流关键参数对超临界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与Spalart-Allmaras(S-A)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基准RAE2822翼型与下表面射流翼型的流场,验证下表面射流能够在翼型后缘诱导产生逆时针分离涡,带动流线向下偏折,增加了翼型的等效弯度,同时加大前缘的吸力峰,从而提高翼型的气动性能。进一步探究射流位置、射流动量系数、射流角度、马赫数等关键参数对RAE2822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给定状态下,下表面射流的位置越靠后,动量系数越大,翼型的气动性能越优。下表面射流在α=0°和2°时的最优射流角度为110°,在α=4°时的最优射流角度为160°,且在最优射流角度下能有效提高翼型马赫数在0.3~0.6范围内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976.
目前卫星被动遥感二氧化碳存在空间覆盖不足、时空分辨率不够、地球两极和夜间缺少数据等问题,对二氧化碳的源汇研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度,同时也制约着利用卫星遥感温室气体探究全球变化。2022年4月我国发射了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探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大气环境卫星。其上搭载了的气溶胶和碳探测激光雷达(ACDL),利用1 572 nm的两束激光,可以反演干空气中加权平均的二氧化碳柱浓度。初步与香河站(全球碳柱总量观测网)站点比对的平均偏差为0.48 ppm,Sodankyla(全球碳柱总量观测网)站点的比对的平均偏差为0.8 ppm,精度超过被动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977.
涡轮叶尖间隙控制系统是现代军、民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普遍采用的提高发动机性能的重要系统之一。本文分析研究了现代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典型的涡轮叶尖热主动间隙控制(ACC)系统的结构布局及冷却空气流向,根据各自特点将其总结归纳为双层机匣内置冲击隔板和机匣外部环绕冲击冷却管两种形式。其中,双层机匣内置冲击隔板布局结构简单,采用的引自高压气源的冷气在实现间隙控制功能后可以用于二次冷却其他部件,但从高压压气机中间级引气的性能代价比较高,因此实际应用较少。机匣外部环绕冲击冷却管布局结构件较多,但可以实现冷却管与机匣外壁凸肋的紧密配合,从而实现最优的冲击靶向位置及冲击距,增强机匣热响应效率,而且采用引自风扇后低压气源的冷气的性能代价低。从发动机实际应用来看,机匣外部环绕冲击冷却管布局在现代大涵道比发动机上应用较多,成为涡轮热主动间隙控制系统结构布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78.
利用控制力矩陀螺(CMG)实现敏捷姿态机动控制时,保证机动过程控制输出力矩快速响应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机动到位后有效隔离CMG的机械振动以实现高稳定度姿态控制。针对控制CMG主动隔振平台,将控制CMG外框角速度作为变参数,提出单支腿主动隔振平台控制器的一种基于线性变参数(LPV)控制设计实现方法,通过与其他主动隔振控制方法性能比较分析,所提方法在兼顾敏捷姿态机动期间和机动到位后对主动隔振平台不同的力学传递要求方面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979.
阵风减缓主动控制技术是飞机应对阵风影响的有力手段,为了对设计的阵风减缓系统进行评估,飞行试验是不可或缺的。由于阵风的精确测量较为困难,如何验证减缓系统是否有效是一个难题,提出一种“开-闭”式统计学试验方法以解决该问题。以一架大展弦比无人机作为试验对象,将基于PID控制原理设计的阵风减缓系统叠加在原飞机的增稳系统上进行了飞行试验。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搭载了阵风减缓系统的飞机质心过载降低20.5%,翼根弯矩降低12.9%,验证所提的试验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980.
为了降低旋转爆震发动机燃烧室壁面温度,设计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燃烧室主动冷却结构。对燃烧室主动冷却结构的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主动冷却燃烧室壁面温度响应和温度分布规律。对燃烧室主动冷却结构进行了模型简化,将模拟旋转爆震波获得的不同壁面温度下的热流密度参数加载在冷却模型上,提高了壁面温度模拟的计算效率。结果表明:燃烧室内壁面热流密度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扩散区的平均热流密度最大;陶瓷基复合材料燃烧室主动冷却结构可以有效降低燃烧室壁面温度,在相同冷却流量下,矩形冷却截面的冷却效果优于圆形冷却截面,可以将燃烧室壁面的温度降到1 200 K以下;燃烧室壁面最高温度在燃烧室中段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