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237篇
航空   997篇
航天技术   165篇
综合类   123篇
航天   1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舰载机着舰时采用动力补偿系统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飞行员的操纵负担,提高动态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针对舰载机的两种动力补偿控制系统开展研究,基于 Hdot 指令对迎角保持和速度保持两种进场动力补偿系统分别进行设计和仿真,分析两种补偿系统在风干扰情况下的动力补偿响应情况,并对比仿真结果分析其基本原理。结果表明:迎角保持动力补偿...  相似文献   
872.
范铭轩  刘景源 《推进技术》2022,43(9):107-121
为了研究分流叶片前缘掠角对微小型离心叶轮流场及气动性能的影响,应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对一带有分流叶片的离心叶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流叶片前缘后掠增强离心叶轮气动性能的机制,一方面为分流叶片对主叶片泄漏涡的分流效应,以及分流叶片攻角增大致使其吸力面高速低压气流对主叶片泄漏涡的引射效应;另一方面,随分流叶片前掠角度增大,其肩部的膨胀及压缩效应增强,对主叶片压力面气动干扰增强,使主叶片压力面负荷降低,当分流叶片后掠角度增大时,气流相对分流叶片前缘攻角变大使分流叶片气动负荷变大,另外,攻角变大导致分流叶片吸力面气流加速、流线弯曲变大,气动负荷增大。在进行分流叶片设计时,权衡结构重量、气动性能等因素,建议分流叶片前缘后掠角取值在8°~16°。  相似文献   
873.
为更好地控制叶中尾缘分离及角区分离,优化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结构,本文提出了全叶高槽道加全弦长端壁抽吸的组合流动控制方案。此外,本文还设置了全叶高开槽方案与端壁抽吸方案,以探究全叶高槽道射流与端壁附面层抽吸的相互作用机理。以一大弯角扩压静子叶栅为研究对象,本文对三种流动控制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性能分析及对比。结果表明:组合控制方案对于原型叶栅叶中尾缘分离及角区分离的综合控制效果最佳,能够在全攻角范围内分别将原型叶栅的总压损失、气流转折角及静压升系数平均增大-38.4%、3.1°及16.2%。相比于全叶高开槽方案,组合控制方案的端壁抽吸槽有效抑制了全叶高槽道出口前端壁二次流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角区分离。相比于端壁抽吸方案,组合控制方案的全叶高槽道则有效消除了尾缘分离,避免了叶中流场的恶化。总体看来,组合控制方案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拓宽叶片的可用攻角范围,提高其扩压能力。  相似文献   
874.
任艳  杜琳琳  陈曾平 《宇航学报》2011,32(2):401-406
针对末制导雷达对舰船目标ISAR成像中导引头不同飞行轨迹所能获得的转角问题展开研究。在末制导雷达平台和舰船目标同时运动的情况下,ISAR成像总转角由两部分组成:舰船航行、晃动所导致的转角和导引头飞行形成的转角。本文在对弹目相对总转角建模的基础上,通过估计舰船晃动参数来计算总转角,提出了基于该总转角的成像转角判断条件。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估计成像时间内的总转角,并据此判断出弹目转角是否满足ISAR成像的转角条件。
  相似文献   
875.
自转旋翼机飞行性能理论建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超  李建波  韩东 《航空学报》2014,35(12):3244-3253
为研究自转旋翼机的飞行性能理论建模技术,基于基本分析法和配平分析法,对自转旋翼机整机需用功率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自转旋翼机的桨盘迎角特性、升阻特性以及自转旋翼桨叶剖面迎角分布特性等。研究表明:建立的基本分析法和配平分析法计算模型均可以准确计算自转旋翼机的整机需用功率和自转旋翼桨盘迎角,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自转旋翼机飞行性能的分析;小速度时整机需用功率主要来自于自转旋翼功率,大速度时机身废阻功率成为整机需用功率的主要来源;适当增加总距可以提高自转旋翼和整机的升阻比;在自转旋翼设计时可以对桨叶剖面翼型的展向分布进行优化,在桨根处优先采用相对不易失速的翼型以推迟失速对最大飞行速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876.
浅析水平扭转M型下滑天线对入口高度及下滑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M型下滑天线,对天线作微调能改变近场DDM分布,从而对入口高度产生影响。本文阐述了扭动天线及调整辐射场形的原理。通过扭动上、下天线,定量分析入口高度和下滑角的改变量与扭动距离的依赖关系,并对飞行校验中的实例进行比较。对比扭动对近场(入口高度)和远场(下滑角)的影响。理论计算得出:上天线向跑道方向扭动一定角度,可以明显提高入口高度,向跑道外侧扭动后,入口高度减小;扭动下天线情况则相反,且两者基本都不影响下滑角。因此表明,扭动天线是一种有效改变近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7.
从模量的基本理论出发,推导了碳纤维类石墨微晶模量与其结构参数所存在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碳纤维微晶模量受形状因子和取向角的协同影响:随着形状因子的增大,碳纤维微晶模量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而随着取向角的减小,微晶模量增加。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测定了碳纤维的取向角和形状因子,进而得到碳纤维的计算模量,与实测的碳纤维模量基本接近,验证了模量理论分析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78.
文章针对 SIFT算法对大视角变化图像匹配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 SIFT算法——抗视角变化特征 提摘取算法(Resistance to Viewpoint Change Feature,RVCF)。首先,利用最大稳定极值区域(MSER)算法提取图像中 的仿射不变特征区域;然后,利用协方差矩阵将 MSER检测出的椭圆区域转化成符合尺度空间条件的圆形区域;最 后,利用 SIFT算法对获得的圆形区域进行仿射不变特征的提取与匹配。实验结果表明:RVCF算法能够在大的视 角和尺度变化下成功实现图像间的匹配。  相似文献   
879.
在旋转导弹稳定回路中,采用MEMS偏航角速度传感器用于弹体偏航角速度的测量,偏航角速度传感器是旋转导弹控制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MEMS偏航角速度传感器技术方案,解决了MEMS偏航角速度传感器正交耦合、力学环境适应性、波形畸变等问题,实现了旋转导弹偏航角速度信号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880.
High-speed Brushless DC Motors(BLDCMs) usually adopt a sensorless control strategy and operate in three-phase six-state drive mode. However, the sampling errors of the rotor position and the driving method increase the Internal Power Angle(IPA),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the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Conventional IPA reduction strategies are either sensitive to motor parameters, or ignore diode freewheeling during the commutation process, or require additional current sensors. In this paper, a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