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5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26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805篇 |
航天技术 | 79篇 |
综合类 | 103篇 |
航天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介绍某些战术导弹折叠翼快速展开特性测试技术。详细地介绍了测量方法、项目、数据处理和主要结果。试验是在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一座低速风洞中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获得的数据具有很高精度和可靠性,重复性也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压敏漆在超声速风洞中测量三角翼模型气动载荷,得到了应用压敏漆测压与天平测力相结合获取的三角翼模型气动载荷对比实验结果。简述了压敏漆原理、标定、试验设置和数字图像数据处理方法。由于尺寸限制,模型没有开设测压孔。对三角翼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对试验和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扑动机构的微型扑翼,气动效率低、扑动能耗大。采用压电致动器的微型扑翼通过压电材料进行致动使机翼产生上下扑动,有效地将扑动机构和机翼两个主要系统进行集成,不仅节省重量,同时它具有任务变形自适应能力强、气动效率高和扑动能耗小的特点。通过PCL语言建立采用压电致动器的扑翼有限元模型,结合同尺寸扑翼气动力试验数据,进行采用压电致动器扑翼结构仿真。利用仿真结果研制采用压电致动器扑翼原理样机,研究表明,采用压电致动器后扑翼扑动频率得到明显提高,压电片可有效控制机翼的弯扭变形,有助于提高扑翼的气动效率。 相似文献
4.
飞行器隐身技术是当代军事技术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低雷达散射截面(RCS)的飞行器外形是专业人员努力追寻的研究目标。本文采用Toplitz变换和混合迭代的算法,对新设计的一种鸭式布局翼身融合体飞行器外形进行了RCS计算,并在微波暗室内对模型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误差在1dB之内,证明此算法行之有效,优化设计的翼身融合体飞行器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5.
6.
7.
8.
基于雷诺平均Navier-Stokes (RANS)方程和结构网格技术,采用二阶空间离散精度的MUSCL格式,并结合k-ω剪切应力输运(SST)两方程湍流模型和γ-Reθ转捩模型,研究了梯形翼风洞试验模型中前缘缝翼、后缘襟翼连接装置对气动特性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介绍了梯形翼的风洞试验模型及风洞试验结果;在网格收敛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全湍流"方式和转捩模型研究了梯形翼试验模型连接装置对气动特性的影响。通过与不带连接装置的计算结果的对比,采用"全湍流"模拟方式,计算模型中考虑试验模型的连接装置引起升力系数下降、阻力系数下降、低头力矩减小以及失速迎角提前;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进一步考虑转捩影响可以提高梯形翼风洞试验模型气动特性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程度,梯形翼风洞试验模型失速迎角附近的气动特性数值模拟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Flapping wing micro-aerial-vehicle:Kinematics,membranes, and flapping mechanisms of ornithopter and insect fligh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航空学报》2016,(5):1159-1177
The application of biomime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manned-aerial-vehicles (UAV) has advanced to an exceptionally small scale of nano-aerial-vehicles (NAV), which has surpassed its immediate predecessor of micro-aerial-vehicles (MAV), leaving a vast range of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that MAVs have to offer. Because of the prompt advancement into the NAV research devel-opment, the true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presented by MAV development were never solved, understood, and truly uncovered, especial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nsition and low Reynolds number flow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reviews a part of previous MAV research developments which are deemed important of notification; kinematics, membranes, and flapping mechanisms ranges from small birds to big insects, which resides within the transition and low Reynolds number regimes. This paper also reviews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a piezoelectric transmission used to pro-duce NAV flapping wing motion and mounted on a MAV, replacing the conventional motorized flapping wing transmission.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mited work has been done for MAVs matching these criteria. The preferred research approach has seen bias towards numerical analysis as com-pared to experimental analy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