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3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266篇
航空   1176篇
航天技术   326篇
综合类   629篇
航天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本文描述Y7系列支线飞机在不同风洞中进行动力模拟试验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螺旋桨动力影响典型结果的分析,不同试验方法结果的对比,标定螺旋桨拉力系数不同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02.
风挡防(除)雾表面瞬态热特性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挡表面瞬态热特性计算是热空气射流防(除)雾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分析风挡防(除)雾换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风挡表面瞬态热特性的计算模型,用差分法对其求解。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计算误差小于5%,研究的内容,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3.
简要介绍了最近4年以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在桥梁和建(构)筑物空气动力学、车辆空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模拟和环境流体力学等风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风洞试验技术。  相似文献   
804.
人-椅系统的动压计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分析、计算,提出了作用在人-椅系统上的动压修正系数F的半经验公式。给出选取修正因子ε、f(ε)的方法,仅需4个不同马赫数的阻力系数实验值。原则上,若实验结果精度较高,对阻力系数实验值的选取并无限制。但实验数据精度不高,则上述计算的阻力系数的均方根误差就会大些。此方法不仅适用于计算像人-椅系统这样的大钝体,而且也适用于计算其它大钝体在任意马赫数范围的阻力系数,其均方根误差小于01 05。  相似文献   
805.
红外热图在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测热试验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大极角情况下模型表面温度的测量、红外热图测热精度的提高、模型物面坐标与红外热图像素位置对应关系等问题,对近年来在高超声速偌氏密度风洞开展的红外热图测热工作进行了总结,给出了一些实用、简单、经济的方法。为验证上述技术,在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开展了用红外热图技术与热电偶同时测量一平板带劈薄壁模型表面的气动加热率分布以及半球圆柱模型红外测热数据与DMSC计算结果的比较。不同手段获得的数据与红外测热数据相互验证的结果表明:这些技术的解决,有利于红外热图技术向工程化实用化迈进。  相似文献   
806.
应用压力敏感涂料测量孤立叶片吸力面压力(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产温度不敏感的荧光压力敏感涂料和自主建立的测量系统为基础,应用基于光强的压力敏感涂料测量技术获得了叶栅风洞中孤立叶片吸力面的压力分布。实验测量分别在叶栅风洞出口处气流速度0.3和0.4马赫条件下进行,叶片攻角–12°,大气温度与压力分别为15 ℃和95.4kPa。实验叶片吸力面有4排10列测压孔,弯度约40°左右,叶片连同基座被固定在叶栅风洞出口处的下导流档板上,以方便采集荧光图像。实验测量中还同时采用了静压扫描装置进行常规压力测量,以便进行数据对比。在理论与方法确立方面,对基于光强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回顾并针对自主建立的测量系统提出采用事后校准的方式进行先验校准,以消除校准与测量中参考压力不一致所引起的误差;提出了荧光图像后处理过程的实施步骤及图像对准的操作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压力敏感涂料测量所获得的压力值与静压扫描所得数值之间的误差在7%之内,说明实验测量是有效可信的。  相似文献   
807.
黎明  吴二平  唐明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7):1443-1448
为某热风洞试验台设计了一种高温、高压蒸发型煤油燃烧加热器,根据热风洞试验台对加热器的性能要求,设计了加热器的主要部件,采用流阻法和一元流法,对加热器的空气流量分配及流程参数进行了计算.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加热器在结构方案、主要部件和总体性能方面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8.
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前掠翼融合体无尾气动布局(FBB布局)的流动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FBB布局设计使前掠翼的前缘涡与融合于机体的大后掠侧缘的侧缘涡的发展过程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匹配,有效控制布局的流动是FBB布局获得突出纵向气动性能的主要物理根源。针对大迎角状态提出的两段可动式侧板流动控制技术,通过可动段与固定段前缘之间形成收缩型缝道,将机身下表面的高能气流引入上表面增强了机体侧缘涡,加强了对机翼根部和后体流动的控制、减缓机翼根部分离、控制机头分离区,既可提供俯仰控制力矩,又不损失升力,改善了失速特性,有利于FBB布局的纵向配平和俯仰控制。FBB布局的流动控制设计思想和两段可动式侧板控制技术为无尾布局飞机设计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09.
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前机身一体化计算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博  梁德旺 《航空学报》2009,30(9):1597-1604
针对某飞机设计了机身两侧进气的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Bump进气道),进行了进气道/前机身一体化的三维内外流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进气道的流场图谱,比较了唇口方案对附面层排移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带隔道的斜板式进气道与无隔道进气道的流场特征及附面层排除特点的差异。根据设计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斜板式及Bump进气道模型的风洞试验,通过试验对比,选择了较优的Bump进气道方案,并将不同模型比例和风洞、高空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计算条件、模型比例都与风洞吹风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最好。研究结果表明,Bump进气道气动性能优于斜板式进气道,采用“双斜切”唇口方案设计的Bump进气道能进一步增加排除附面层的效果,按高空条件计算得到的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比按地面风洞条件计算值高0.02~0.03。  相似文献   
810.
一种高超声速二元混压式进气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旅荣  郭荣伟 《航空学报》2009,30(12):2288-2294
 针对飞行马赫数为6.00的二元进气道模型开展了高焓脉冲风洞试验研究,分析了进气道在不设置反压和设置反压两种情况下的激波结构、内通道皮托压分布及隔离段出口的性能,并结合数值仿真分析了通道内的流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反压情况下,进气道内通道激波反射明显,靠近下壁面的皮托压值均低于其他测点,在隔离段出口截面,靠近侧壁皮托压有所降低;在一定反压条件下,结尾激波系上传至隔离段内,结尾激波位置不对称;堵塞度为62%的反压条件下,结尾激波系位于喉道位置,隔离段出口截面下半部分已经是亚声速流动;在来流马赫数Ma=6.07,迎角α=4.5°无反压情况下,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为0.477,平均马赫数为2.72,增压比为44,流量系数为0.81,表明进气道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