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7篇
航空   127篇
航天技术   39篇
综合类   28篇
航天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Magnetic Reconnection Phenomena In Interplanetary Spac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i  Fengsi  Hu  Qiang  Feng  Xueshang  Fan  Quanlin 《Space Science Reviews》2003,107(1-2):107-110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reconnection(IMR) phenomena a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with various time resolutions from Helios, IMP-8, ISEE3, Wind, etc. We discover that th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 may be found in the various solar wind structures, such as at the boundary of magnetic cloud, near the current sheet, and small-scale turbulence structures, etc. We have developed a third order accuracy upwind compact difference scheme to numerically study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 phenomena with high-magnetic Reynolds number (R M=2000–10000) in interplanetary space.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 process could occur under the typical interplanetary conditions. These obtained magnetic reconnection processes own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 R M reconnection in interplanetary space, including multiple X-line reconnection, vortex velocity structures, filament current systems, splitting, collapse of plasma bulk, merging and evolving of magnetic islands, and lifetime in the range from minutes to hours, etc. These results could be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planetary basic physical process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4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目标属性辨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S证据组合理论已经成为不确定性推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基于该理论的多传感器决策层信息融合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简要介绍D—S证据组合理论框架基础上,阐述了基于D—S证据组合理论的信息融合一般步骤及决策层判决方法;分析了发生证据严重冲突时,Dempster证据组合规则出现的不可靠和不合理的本质原因,介绍了针对D—S证据组合规则进行修正的几种主要方法;最后,提出了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3.
高阶精度格式WCNS-E-5在亚跨声速流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阶精度非线性紧致加权格式WCNS-E-5和Baldwin-Lomax模型,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开展了典型翼型与机翼的湍流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方程中粘性项采用的四阶精度差分近似以及网格导数求解与边界格式的四阶精度,保证了高精度算法的实现.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准确地模拟这些翼型与机翼的亚跨声速流场,得到与实验测量十分吻合的壁面压力分布,计算结果对网格的依赖性小.  相似文献   
144.
基于高阶WENO格式的旋翼非定常涡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智昭  招启军  王博 《航空学报》2016,37(8):2552-2564
为提高直升机旋翼黏性涡流场计算流体力学(CFD)的计算精度及降低数值耗散,发展了一套基于五阶加权本质无振荡(WENO)格式的旋翼非定常涡流场数值计算方法。采用运动嵌套网格方法生成围绕前飞状态旋翼的网格系统,以Navier-Stokes方程作为主控方程,湍流模型采用一方程Spalart-Allmaras模型。为了提高旋翼流场中对涡的形成、演化等发展过程的模拟精度,采用高间断分辨率的Roe-WENO格式计算对流通量。对状态变量的插值,选取适当的加权因子,通过多个重构模板的凸组合来构造五阶WENO格式,在交界面附近获得具有五阶精度的状态变量。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高效的隐式LU-SGS(Lower-Upper Symmetric Gauss-Seidel)推进方法和并行计算策略。最后,运用该方法分别对悬停状态下C-T(Caradonna-Tung)旋翼和UH-60A旋翼以及前飞状态下C-T旋翼和SA349/2旋翼的涡流场及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结果与传统二阶精度格式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计算时间增长10%~20%的前提下,五阶WENO格式能够捕捉到更精确的涡流场特性,反映了五阶WENO格式在计算旋翼非定常涡流场时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与更低的数值耗散特性。  相似文献   
145.
针对金刚石滚轮修整杯形CBN砂轮时各修整工艺参数对砂轮修整后磨削TC 4时的磨削温度、磨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并对磨削温度和表面粗糙度进行了多因素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得到的数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磨削温度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双目标加权优化,得到了粗磨和精磨钛合金时砂轮的最佳修整参数,并通过磨削实验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6.
张强  侯涛 《航空动力学报》2018,45(7):122-126
传统的PID变桨距控制策略存在转速波动较大、变桨的跟随性差等不足。以风速在额定风速以上时,使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稳定在额定功率为研究目标。针对变桨系统的惯性与延迟导致控制过程动态调节时间长、超调量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TS模糊加权的模糊与PID双模切换优化变桨距控制策略。以Simulink为试验平台,搭建了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控制模型。通过仿真验证表明,所提方法具有模糊控制与PID控制两者的优点,控制输出的桨距角精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功率更加靠近发电机输出的额定功率。  相似文献   
147.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直接推力控制中存在的超调量大、抗负载扰动能力差、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滑模控制速度调节器。该算法中滑模控制趋近律的设计在等速趋近律的基础上引入加权积分型增益的趋近律,能有效避免系统不在滑动模态阶段时切换增益的增大。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速度控制相比,采用改进后的滑模速度控制器应用在PMLSM直接推力控制系统中,系统速度在负载变化时的响应时间缩短、抗扰动能力明显提升,增强了PMLSM推力响应的抗扰动性能。  相似文献   
148.
非平衡流解耦方法及其计算激波诱导燃烧的应用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并发展了一种改进的化学非平衡流动解耦方法.将流动控制方程与化学反应生成源项解耦处理,组分对流项的矢通量分裂基于流动方程密度对流项的分裂形式给出.对流项采用五阶WENO格式求解,化学反应源项的刚性采用简化的隐式方法进行处理.将该方法应用于预混H2/O2和H2/Air激波诱导燃烧计算,得到的定常及非定常燃烧过程与实验观测相符,振荡频率与实验测量较吻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多组分多步反应流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9.
高超声速层流气动热预测混合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兼顾激波和边界层模拟的混合算法--在激波区逼近NND格式,在流动光滑区逼近三阶偏置格式,采用了Steger-Warming、KFVS和Vanleer三种典型的矢通量分裂方法,对来流马赫数为10、基于头部半径的雷诺数为1×105和1×106的球头绕流的壁面热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混合算法明显降低了热流对网格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钝双锥和双椭球壁面热流的预测,得到了与实验测量一致性比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性全局灵敏度指标能够有效地分析输入变量的不确定性对结构系统失效概率的影响程度,为提高该灵敏度指标求解数字模拟法的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权重及连续无重叠区间全方差公式的空间分割高效方法。所提方法通过连续无重叠区间上的全方差公式来加快该指标计算的收敛速度,利用密度权重法在输入变量可能的取值区间内进行均匀抽样,并以均匀样本点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的权重来保证计算的等价性,这使得所构造的方法不需要寻找失效域的设计点,因此其可以有效解决非线性程度较高难以找到设计点及多设计点的问题。除此之外,应用空间分割技术,使得本文所提方法仅需重复利用一组样本点,就可同时得到各个输入变量的可靠性全局灵敏度指标,消除了计算量与输入变量维数的相关性,大大地提高了样本的利用率和计算效率。验证算例的计算结果,说明了本文方法对计算功能函数非线性程度较高及多设计点问题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