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20篇
航空   531篇
航天技术   93篇
综合类   95篇
航天   9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分析了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CAT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72.
基于神经网络的潜在通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丙杰  胡昌华 《宇航学报》2006,27(3):474-477
针对传统潜在通路分析过程复杂、劳动量大的缺陷,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潜在通路分析。神经网络的输入为系统元件的定性状态组合,输出为预测实现功能组合。利用元件与设计功能之间的关系,形成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经过训练后,神经网络预测所有元件状态组合实现的功能,然后通过与设计功能的比较,确定电路的潜在通路。经仿真验证,此方法进行潜在通路分析时的正确率达到了92%,而且分析的工作量比较小。  相似文献   
773.
C/C复合材料高温热物理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实验研究了烧蚀防热C/C复合材料从常温到高温的等效热膨胀系数、热扩散率、比热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了材料不同温度下的热导率与抗热应力系数。结果表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很小,接近零膨胀。热扩散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比热随温度升高近似比例增加,而热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热扩散率相似。材料的抗热应力系数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抗热震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774.
聚四氟乙烯因其具有优异的特性,在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对SFB-2、M-12、M-111、4FT-6这4种航天领域常用聚四氟乙烯材料的摩擦性能和压缩变形特性进行试验研究:50 N载荷下它们的磨损率分别为1.21×10-4、1.39×10-4、1.32×10-4、1.19×10-6 mm3/(N·m);而13.7 MPa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压缩变形量依次为7.0%、6.1%、3.3%、3.3%。表明不同厂家、不同牌号聚四氟乙烯的摩擦性能和压缩变形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在进行产品设计、材料选型时必须因材施用。  相似文献   
775.
带有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机匣包容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振忠  张帆  章定国  余毅 《航空学报》2021,42(9):224563-224563
为了研究带有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机匣对断裂叶片的包容能力,截取环形机匣中的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开展有限元仿真和冲击试验。首先,使用LS-DYNA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撞击角度、撞击位置、定距套和止口对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抗冲击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撞击位置、撞击角度、定距套和止口都对结构的抗冲击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当叶片撞击在单侧机匣的安装边位置时结构的抗冲击能力最弱,定距套和合理的止口设计都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抗冲击能力。然后,通过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抗冲击试验,验证了数值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数值仿真结论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螺栓断裂过程,并结合试验分析揭示了螺栓发生剪切断裂和拉伸断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76.
宋令慧  王守仁  赵宰炯 《航空学报》2014,35(6):1733-1739
为研究铸轧镁合金AZ41板材的摩擦磨损性能,通过连铸连轧制备出镁合金AZ41板材,并观察其铸轧态和热处理态的微观组织结构特点。研究了滑动干摩擦条件下滑动速度和载荷对AZ41镁合金板材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表面形貌,探讨了其磨损机制,并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其磨损时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制备的镁合金AZ41在(1012)上出现了大量压缩孪晶,经热处理后晶粒变为等轴晶;摩擦系数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随载荷的增加而降低;磨损量随着载荷和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低载时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伴有氧化磨损的发生,高载时其磨损以粘着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777.
基于相似理论,对简化的层板冷却涡轮叶片前缘放大模型内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对比了无绕流柱和带菱形扰流柱两种实验模型的流动阻力系数、靶面温度和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实验中采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换热面的温度,采用ANSYS软件计算换热面的局部热流密度.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流动阻力随进气雷诺数逐渐增大,带菱形扰流柱模型的流动阻力总体上较大;靶面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特征基本相同,带菱形扰流柱模型的局部表面传热系数比无扰流柱模型的稍高;靶面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差别很小,相同进气雷诺数下带菱形扰流柱模型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值最多大7%.   相似文献   
778.
为了探寻一种简便的制备纳米SiC增强碳纤维层合板的方法,本文将纳米SiC颗粒均匀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制备成不同质量分数的SiC试剂,然后均匀喷涂在碳纤维预浸料表面,固化成型。对不同试件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得到不同含量的纳米SiC颗粒对碳纤维层合板摩擦因数、磨损量的影响规律,并且对磨损形貌和复合材料的硬度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碳纤维预浸料表面喷涂纳米SiC颗粒能够有效改善碳纤维层合板的摩擦磨损性能;当纳米SiC浓度为1%时,层合板的摩擦因数、磨损量、磨痕的宽度及深度较于不含纳米SiC的层合板分别降低52%,63%,32.3%,54.8%,摩擦磨损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79.
张翔  饶宇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7):1503-1509
对一种具有U 形子通道以及凹陷涡发生器的新型网格冷却结构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可以较准确地获得网格冷却结构的传热性能和流阻性能.在数值计算模型得到验证的基础上,还分别对具有U 形子通道和凹陷涡发生器的网格冷却结构,以及具有U 形和矩形子通道的网格冷却结构内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比研究表明:与矩形子通道相比,U 形子通道结构能够改善子通道底部的流动状况,降低流动阻力,但同时也略微降低了总体传热性能;在U 形子通道壁面上布置凹陷涡发生器能够显著增强底部流动扰动,大幅提高传热性能,但同时也增加了流动阻力.   相似文献   
780.
Electroless nickel (EN) plating can give rise to the severe galvanic corrosion of the magnesium (Mg) alloy matrix, owing to its nobler electrochemical potential than Mg alloy. To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galvanic couple, an intermediate phosphate conversion coating (PCC) layer is introduced between the EN layer and the Mg alloy matrix. Since the ceramic-like PCC layer cannot be catalyzed, a low-cost Ag-activat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process the PCC layer before electroless plating. The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the PCC-EN composite coating indicate that the PCC intermediate layer can effectively separate the Mg alloy from the EN layer.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electrochemical tests suggest that the PCC-EN composite coating has a better corrosion resista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EN coating and AZ91D Mg allo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