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4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301篇
航空   1553篇
航天技术   202篇
综合类   254篇
航天   20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利用硬质合金刀具和陶瓷刀具,对渗碳淬硬钢20CrMnTi进行以车代磨的干车削试验,得出了干车削时的刀具耐用度和陶瓷刀具的T-v曲线,建立了T-v经验公式,并研究了陶瓷刀具的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312.
文章对220GHz折叠波导慢波电路的返波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返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结合模拟仿真和理论分析,针对220GHz的返波振荡器,研究各个参数对冷特性的影响。对220GHz返波振荡器的高频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给出了结构参数以及相应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损耗的情况下,设计的结构可以在中心频率220GHz处获得约为0.5W的功率,可调谐范围是30GHz,调谐电压范围为5.5kV-12kV。  相似文献   
313.
为了满足大推力上面级发动机大面积比喷管的设计需求,采用了排放冷却前段和单壁辐射冷却尾段的分段式设计方案。在排放冷却前段传热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对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单壁尾段在引入上游排放冷却气氢情况下的冷却特性和喷管效率。结果表明:对于大面积比喷管,采用带二次流的单壁金属喷管延伸段是现实可行的,有望达到较好的冷却保护效果并提高喷管效率。  相似文献   
314.
针对变形飞行器的发展现状、气动建模、动力学建模以及控制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阐述了变形飞行器的定义及变形需求,再从四个方面梳理了变形飞行器的技术优势。针对不同的机翼变形方式,对飞行器各种变形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将变形飞行器与固定外形飞行器的气动机理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变形飞行器的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结合变形飞行器自身特性分析了飞行控制的特点及难点,并详细阐述了各类变形飞行器的控制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分析了变形飞行器的发展趋势:深化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从材料、结构及控制等领域全方面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变形飞行器的工程化、自主化、智能化应用。  相似文献   
315.
316.
针对传统直升机构型中主旋翼旋转时产生的扭矩需要尾翼或是反向旋转的共轴旋翼加以抵消,从而造成能量浪费的问题,以将主旋翼旋转时产生的扭矩转化为升力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主旋翼带动下方无动力旋翼旋转的主/从动式组合旋翼气动布局构型。通过动量叶素理论以及CFD数值模拟中的多重参考系法,对主/从动式组合旋翼悬停状态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构型中的下方从动旋翼利用上方主动旋翼的扭矩产生了额外10%的升力,同时下方从动旋翼在上方主动旋翼引流的有利干扰下升力系数提高了35%。  相似文献   
317.
卫锋  贺旭照  贺元元  吴颖川 《推进技术》2014,35(11):1441-1447
为了研究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对飞行器力矩特性的影响规律,对一系列设计状态为Ma=6.5的内转式进气道展开力矩特性研究。对不同布局形式,进气形式以及基准流场中心体的内转式进气道对飞行器力矩特性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内转式进气道而言,有连接板的水滴型进气道双侧布局力矩特性较优,且容易满足飞行器总体需求;布局形式对进气道的力矩特性影响最显著,进气形式对侧滑力矩的影响比基准流场中心体影响更明显,而抬头力矩和滚转力矩受基准流场中心体影响更加突出;中心体在0~0.1Rs(Rs为基准流场入口半径)变化时,抬头力矩变化不大,而在0.1~0.2Rs抬头力矩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18.
Leakage due to wear is one of the main failure modes of aero-hydraulic spool valve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practical coupling wear model for aero-hydraulic spool valves based on dynamic system modelling theory. Firstly, the experiment for wear mechanism verification proved that adhesive wear and abrasive wear did coexist during the working process of spool valves. Sec-ondly coupling behavior of each wear mechanism was characterized by analyzing actual time-variation of model parameters during wear evolution process. Meanwhile, Archard model and three-body abrasive wear model were utilized for adhesive wear and abrasive wear,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ir coupling wear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calculating the actual wear volume. Finally, from the result of formal test, all the required parameters for our model were obtained. Th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model prediction and data of pre-test was also present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model,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our model was useful for providing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pool valve’s wear life.  相似文献   
319.
跨声速风洞斜孔壁非线性流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远  张林  陈德华  林学东  贾智亮 《航空学报》2019,40(5):122497-122497
为分析跨声速风洞斜孔壁近壁区域的流动特性,评估气流偏角-压力系数的非线性关联,在0.6 m跨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基于七孔探针的流动特性测量试验。通过气流偏角和压力系数分布分析了斜孔壁流动的差阻特性,以及马赫数、模型升力对斜孔壁流动的影响,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发展了计算斜孔壁特性参数的微分法,并与经验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斜孔壁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差阻性和非线性,在负压差范围内,近壁流动仍以出流为主;高亚声速时,空风洞模型区孔壁流动特性趋于实壁;安装模型后,随着升力的增大,升力面对应的孔壁区域流动向入流发展,孔壁流动特性趋于开口边界。  相似文献   
320.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F2 layer characteristics (critical frequency, peak height and bottomside thickness) over Irkutsk, Russia (52.3 N and 104.3 E) are studied by the method of running medians.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IRI-2001 model during the decrease in solar activity in 2003–2006 revealed cases of both close agreement and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predictions and observations. The systematic differenc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for disagreement between IRI and observations; there are also intrayear variations which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seasonal behavior.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was too short to make conclusions about solar activity dependence of the noon bottomside thicknes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its diurnal behavior with decreasing solar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