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9篇
航空   134篇
航天技术   231篇
综合类   23篇
航天   1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隔板截面造型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场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维雷诺平均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在设计工况下对3种隔板截面形状的超声速膨胀器的三维流道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矩形截面形状的超声速膨胀器近吸力面区域气流速度大,斜激波之后流动损失低,等熵绝热效率较高;正梯形截面形状的超声速膨胀器出口平均绝对马赫数、静压比以及膨胀比大,综合性能相对最优;角区附面层分离、回流形成的低速气流团以及斜激波所导致高速气流的增压过程是出口流动损失的主要来源;优化隔板沿径向的结构,超声速膨胀器的综合性能有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72.
张栋  唐硕 《飞行力学》2015,33(1):21-25
为解决前缘钝化后由于外形的变化引起周围流场改变,导致激波形状发生变化而影响飞行器气动特性的问题,对前缘钝化后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前缘钝化对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得出了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性能参数随着钝化半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可为乘波构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73.
减小翼型激波阻力的鼓包流动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2020年使用的N+2代民用飞机的翼身融合(BWB)布局发展需要,以减小激波阻力为目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开展弱化激波、减小激波阻力的鼓包流动控制技术研究.提出了λ形激波结构“强干扰”和等熵压缩“弱干扰”两种鼓包激波减阻流动控制原理,给出了两种鼓包基本形状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指出λ形激波结...  相似文献   
374.
为探讨超燃冲压发动机隔离段内激波串受迫振荡区域壁面压力脉动特性,用非对称马赫数1.98的隔离段直连实验研究了低频周期性的脉动反压对隔离段内流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隔离段能有效地隔离周期性反压脉动对上游未扰动流场的影响;反压脉动以第二特征波速向上游传播并影响了上游的壁面压力脉动,但在激波振荡区域,压力脉动主要受激波振荡的影响;厚附面层一侧的下壁面激波振荡区域内压力脉动前传时以指数规律衰减;薄附面层的上壁面激波振荡区域内压力脉动前传时却是波动的.  相似文献   
375.
对超声速反向射流混合加热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向燃烧室注入水雾的流量可以方便地调节燃烧室的温度和压力;用双路氢氧进气系统易于实现稳定的点火和燃烧。用热电偶测量混合前后的流场温度分布的初步结果表明,反向射流混合方案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376.
许常悦  赵立清  王从磊  孙建红 《航空学报》2012,33(11):1984-1992
通过深化认识趋于临界马赫数Macr的圆柱跨声速绕流特性,明确新型飞行器增升减阻设计的空气动力学理论依据。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来流马赫数Ma为0.75和0.85、雷诺数Re为2×105的圆柱跨声速绕流。结果表明:当Ma趋于临界马赫数(Macr≈0.9)时,圆柱的阻力下降且升力系数振荡被抑制;通过力的分解,得知圆柱的阻力减小来自旋涡力的影响,而非可压缩性;圆柱的阻力减小与其背压上升有关;剪切层初始阶段的对流马赫数Mac随Ma的增加而增大,而增长率相反,这使得剪切层更为稳定、柱体背压更高。此外,由于Ma=0.85时边界层分离点处的激波和尾迹处的激波向下游推移,使得近尾迹处的湍流脉动减弱,进而导致柱体的表面压力振荡和升力系数振荡被抑制。  相似文献   
377.
转动干版的平面波多光束全息干涉计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转动干版的多光束全息干涉计量术,用于测量试件的三维振幅场,该全息干涉计量术采用的光路系统具有空间分布的三束平面波物光和一束平面波参考光,它借助于一个可使干版作任意角度转动的特殊装置,在一张干版上记录振动体同一谐振频率的三个独立的时间平均全息图,再现时,该干版用原参考光照射,并分别转到记录时的三个原始位置,则可得到三个时间平均干涉图,利用有关的物理模型,便可导出求解被测物体上任一点的振  相似文献   
378.
扩谱通信中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实现本机的伪随机信号与接收的伪随机信号的同步。本文讨论了一种新的精同步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目前常用的延迟锁定环和τ-抖动环,它采用了声表面波(SAW)卷积器作为接收机的可编程匹配滤波器,利用相关峰位置偏移而得到了本机时钟脉冲的相位调整,从而解决了一类时分多址(TDMA)传输突发信息符号的扩谱通信系统的精同步问题。文中概述了两种精同步的方法,分析和计算了它们的同步性能,并给出了一种同步方法的实验结果和数据。  相似文献   
379.
A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locate the layered structures in the atmosphere and ionosphere based on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s of radio wave intensity and phase variations in trans-ionospheric satellite-to-satellite links. The method determines location of a tangent point on the trans-ionospheric ray trajectory where gradient of refractivity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ray trajectory and influence of a layered structure on radio wave parameters is maximal. An estimate of the location of a layer can be obtain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 phase and intensity variations. This new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measurements provided during FORMOSAT-3 and CHAMP radio occultation (RO) missions. For the considered RO events the location of the inclined plasma layer in the lower ionosphere is found and the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 is retrieved. The method is checked by measuring the location of the tangent point on the ray trajectory in the neutral gas in the atmosphere. The results showed a fairly good agreement.  相似文献   
380.
The structure of standing Alfvén waves with large azimuthal wave numbers (m ? 1) is studied in a dipole model of the magnetosphere with rotating plasma. In the direction across magnetic shells the structure of such waves is determined by their dispersion associated with curvature of geomagnetic field lines and corresponds to the travelling wave localized between toroidal and poloidal resonant surfaces. In projection into the ionosphere (along geomagnetic field lines) this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the structure of a discrete auroral arc. The azimuthal structure of an auroral arc is similar to azimuthal structure of Alfvén waves with m ∼ 100. Possibl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he Alfvén waves and energetic electron fluxes forming auroral arc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