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航空   62篇
航天技术   8篇
综合类   14篇
航天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风向变化产生的航母甲板涡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LUENT对LHA船型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LHA的风洞实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对全尺寸的美国CVN船型分别计算了0°和右舷20°风向角时的气流场工况,得到了舰载机降落航线上的速度分布,并且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吻合得很好.通过涡量等值面和二维截面流线图,发现船首后面的涡的分离,甲板中心涡的周期性脱落,岛型建筑后面强烈的涡脱落以及甲板上不同涡旋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过程.分析发现船体的整体尺寸和岛形建筑的形状和位置会影响船后涡旋的强度和位置.  相似文献   
82.
在平板上开设单排气膜孔,并通过红外测温法,实验研究了四个典型吹风比(0.5、1.0、1.5和2.0)下圆柱形气膜孔(CH)安置上游沙丘形斜坡(SDR)的绝热气膜冷却效率,并与平直楔形斜坡(SWR)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对不同形状的上游斜坡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SWR,SDR可以诱导出特有的反肾形涡对,因而其在强化气膜冷却方面更具优势。在小吹风比下(吹风比为0.5),SWR和SDR可以分别提高特定区域(孔下游15倍孔径范围内)的面积平均气膜冷却效率达26%和75%左右,在高吹风比下(吹风比为1.5),两者的相对提高幅度分别高达100%和150%左右。  相似文献   
83.
孙东  刘朋欣  沈鹏飞  童福林  郭启龙 《航空学报》2021,42(12):124681-124681
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比超声速工况下具有更强的可压缩效应,再附之后会形成极高的局部力/热载荷,严重影响飞行器飞行安全。而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区附近流动的三维特性使得流动更加复杂而难以预测。采用直接数值模拟对高超声速条件下的柱-裙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进行了详细研究,特别是对Görtler涡结构对分离泡、物面压力和热流造成的展向差异开展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干扰区附近的分离泡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维效应,且Görtler涡展向分离位置截面的分离泡要明显小于再附位置,而这两个截面上分离泡的运动基本同步,没有明显的延迟或超前现象。物面压力和热流在展向出现显著的不均匀性,展向再附位置的平均压力和热流要比展向分离位置分别高13%和16.2%,脉动压力和热流比展向分离位置分别高28%和20%。截面流向速度特征正交分解结果显示两个位置上的能量都集中在剪切层附近,并且展向再附位置上低频模态占有更高的能量。在采用模态重构流场分析分离区面积发现,展向分离位置重构误差更小,而展向再附位置上的重构误差收敛更快。  相似文献   
84.
张航  孙姝  黄河峡  谭慧俊  张悦 《推进技术》2022,43(7):96-104
本文通过特征线法设计了基于多道激波+等熵压缩波的基准流场,在此基础上通过流线追踪法设计了双模块内转式进气道。通过数值仿真和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内转式进气道的内外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转进气道最大半径对应的角区位置存在大量的边界层堆积,受第二道激波/边界层干扰,在激波根部卷起锥形旋涡;在内转式进气道内部,唇罩激波和管道边界层干扰显著,管道内存在自唇罩指向压缩面的强周向压力梯度,从而诱导管道内边界层均往一处汇聚,卷起大尺度流向涡。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在来流马赫数5.74,攻角0度状态下,进气道气动性能优良,出口总压恢复系数系数达到0.58,最大抗反压为112倍。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细长拱柱旋成体大迎角绕流不同截面测压结果分析,探讨了绕流Re数对非对称涡结构和气动特性的影响,得出Re数不仅影响分离线位置和绕流流态结构,而且影响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及其分离涡的强度,非对称性的出现与细长体两侧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和分离涡的强度不等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同种流态下,两侧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和分离涡强度不等是造成侧向力的主要原因;在两侧不同的流态下,转捩不对称是产生大侧向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