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293篇
航空   874篇
航天技术   137篇
综合类   145篇
航天   25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51.
The spac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Earth is populated by more than 130 million objects of 1 mm in size and larger, and future predictions shows that this amount is destined to increase, even if mitigation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t a far better rate than today. These objects can hit and damage a spacecraft or its components. It is thus necessary to assess the risk level for a satellite during its mission lifetime. Few software packages perform this analysis, and most of them employ time-consuming ray-tracing methodology, where particles are randomly sampled from relevant distributions. In addition, they tend not to consider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secondary debris cloud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which relies on a fully statistical procedure: the debris fluxes are directly used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concept of vulnerable zone, avoiding the random sampling the debris fluxes. A novel methodology is presented to predict damage on internal components. It model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and the secondary debris cloud through basic geometrical operations, considering mutual shielding and shadowing between internal components. The methodologies are tested against state-of-the-art software for relevant test cases, comparing results on external structures and internal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452.
可调进口导叶和叶片角向缝处理机匣相互作用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武利  申凯 《推进技术》2014,35(9):1209-1215
可调进口导叶和叶片角向缝处理机匣都能扩大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为了分析同时采用这两种措施对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在单转子轴流压气机实验台上对不同导叶弯角下实壁机匣和叶片角向缝机匣进行了详细的实验测试。同时,对导叶弯角为+10°的每一种机匣结构和导叶0°的实壁机匣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相对于导叶0°的实壁机匣,实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导叶正弯角结合叶片角向缝机匣处理结构能更好地扩大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对转子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导叶正预旋能抑制叶背气流的分离,提高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但仍然没有改变转子叶尖部诱发失速的流动现象,而叶片角向缝主要是通过对叶顶气流的抽吸作用抑制了间隙泄漏流达到扩稳效果,因此耦合时能独立发挥各自的扩稳作用,从而能获得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更大的稳定工作范围的提升。  相似文献   
453.
通过对AZ80镁合金进行总应变幅控制下的室温低周疲劳实验,研究其在热锻、时效态(T5)、固溶时效态(T6)三种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循环应力响应、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应变行为。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的热处理制度下,AZ80镁合金大体上都表现为循环应变硬化现象;此外,AZ80镁合金的应变疲劳寿命与塑性应变幅、弹性应变幅之间的关系分别服从Coffin-Manson和Basquin关系式。随着外加总应变幅的不断增大,其疲劳寿命减少。在0.3%的最小外加总应变幅下,AZ80热锻态的疲劳寿命最长;在0.9%的最大外加总应变幅下,AZ80-T5的疲劳寿命最长,而热锻态最短。此外,对疲劳断口形貌的观察结果表明,疲劳裂纹萌生于疲劳试样表面,并以穿晶方式扩展。  相似文献   
454.
目前飞行器落点预报主要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处理,而不同人员计算出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四阶龙格库塔计算方法的落点预报分布式计算统计分析模型.该模型根据飞行器的运行轨迹特性和在无动力、无控制、常质量段的预报落点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采用零假设和备择假设统计方法对预报落点过滤选择,并对有效预报落点求其数学期望值.采用实际测量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具有较强的实时性、稳定性,而且当飞行器运行距离在数千千米时,该方法计算出的平面位置误差仅为几十米.  相似文献   
455.
挤压成形是TC1棒材成形的主要手段。在挤压过程中,钛合金往往会形成织构,从而导致棒材的性能变化。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织构对动态冲击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冲击过程中TC1合金出现了大量孪晶,且孪晶的数量随着冲击速度的提高而增加;0.4~0.7MPa气压气压范围内冲击时,具有强织构的冲击试样动态屈服强度变化不明显,而具有弱织构的冲击试样动态屈服强度由于位错强化有所增加,表现出了应变率正效应;当气压增高到0.9MPa,由于更多孪晶的开动,具有强、弱织构的样品都出现负的应变速率效应。  相似文献   
456.
对复合材料的结构损伤演化过程的研究在飞机结构设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针对含低速冲击损伤层压板的压缩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层间损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通过层间节点耦合方式,将复合材料层压板各子层粘合到一起,能准确、形象的模拟层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基于累积损伤思想开发了复合材料层压板压缩过程的损伤仿真程序,该...  相似文献   
457.
超声振动方向对TC4钛合金铣削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波  李鹏涛  张存鹰  王晓博 《航空学报》2020,41(2):623301-623301
为充分发挥超声铣削钛合金的优势,改善钛合金的加工效果,增强表面服役性能,分别对刀具和工件施加超声振动,以寻求合适的振动方向和加工参数。理论推导了侧刃断续切削时的临界速度,试验研究了不同振幅和切削速度对表面形貌、切屑形态、切削力和刀具磨损的影响,同时探究了表面微织构对摩擦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在两种振动方向下,增大振幅均使切屑的锯齿化程度降低,并且增加轴向振幅可使锯齿形切屑转变为带状切屑。轴向振动更有利于表面形成微织构、减小切削力、减缓刀具磨损、减小工件摩擦时的磨合时间,但需合理控制切削速度和超声振幅。同时,对切削力进行频谱分析,为工作状态下超声振动频率的测量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458.
The deoiled asphalt as the carbon source and the ferrocene as the metal source and the catalyst precursor were chosen to synthe-size iron-containing carbon microparticles through co-carbonization at the temperature of about 450 ℃ for 3 h. The resulting products were treated at 2 000 ℃ for 2 h. All samples were examined by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ron particles in the heat-treated material are completely coated by carbon. In addition to the fully filled carbon microparticles as well as hollow carbon ones, also form carbon fibers with hollow center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as-prepared products was discussed briefly.  相似文献   
459.
在简要介绍CTS-26型超声探伤仪工作原理及组成的基础上。对其几种典型故障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相似文献   
460.
本文介绍了在外挂及特种天平的粘贴处理中,应变片的几种粘贴方法以及简单的天平温度效应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