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24篇
航空   519篇
航天技术   88篇
综合类   137篇
航天   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41.
Tube thinning control without wrinkling occurring is a key problem urgently to be solved for improving the forming qualities in numerical control (NC) bending processes of large-diameter Al-alloy thin-walled tubes (AATTs). It may be a way solving this problem to exert axial compression loads (ACL) on the tube end in the bending. Thus,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three-dimensional (3D) elastic-plastic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for the bending under ACL and has its reliability verified. Through a multi-index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a combin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each expressed by a proper range, for this FE model is derived to overcome the compression instability on tube ends. By combining the FE model with a wrinkling energy prediction model, an in-depth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diameter AATTs with small bending radii an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1) The larger the tube diameters and the smaller the bending radii, the larger the induced tangent tension stress zones on tube intrados, by which the tube maximum tangent compression stress zones will be partitioned in the bending processes; thus, the smaller the ACL roles in decreasing thinning degrees and the larger the compression instability possibilities on tube ends. (2) The tube wrinkling possibilities under ACL are larger than without ACL acting in the earlier forming periods, and smaller in the later ones. (3) For the tubes with a size factor less than 80, the ACL roles in decreasing thinning degrees are stronger than in increasing wrinkling possibilities.  相似文献   
242.
徐立功  姚久成  王奎 《航空学报》1993,14(5):241-246
利用激波管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在截面为94 ×94mm~2的激波管实验段中,测量了自由流单位Re数单一变化时壁面边界层转捩Re数的变化规律。为此研制了一种可直接显示边界层从层流向湍流过渡全过程的热电模拟网络。根据大量测量结果,并以自由流单位Re数为自变量,整理出预测平板边界层转捩Re数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43.
格栅下游湍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恒温热线风速仪在激波管中(来流条件To=290-315K,U∞=20-60m/s)测量了四种形状不同的格栅下游湍流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圆柱形格栅能产生较大的湍流度,其下游端流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小,随来流雷诺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44.
利用高温合金 FGH95粉末在 DD3单晶的不同晶面上进行激光多层涂覆实验 ,深入研究了涂覆层中凝固显微组织的生长规律。研究表明基材的晶体取向和局部凝固条件对涂层中的凝固显微组织有很大的影响。当单晶基材择优晶向与热流方向夹角小于 30°时 ,可以得到从基材上外延生长的单晶 ,涂层内二次臂退化 ,枝晶一次间距为 10~ 2 0 μm;当实验所在的单晶基材的择优晶向与热流的方向夹角大于 30°时 ,涂层中晶体取向偏离基材的取向 ,并出现多晶。即便当实验在同一个择优晶面上进行时 ,局部凝固条件不同 ,涂层内的凝固显微组织也有很大的差别。二次臂退化 ,一次臂间距大约为 10~ 2 0 μm。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涂层中主要组成相为枝晶干上分布的基体相 γ和沉淀硬化相 γ′以及枝晶间的 γ+γ′花状共晶和少量碳化物 ,γ′相主要为具有良好强化效果的细小立方体 ,尺度约为 0 .1μm  相似文献   
245.
为了保证火箭发动机用薄壁合金管的可靠性,通过涡流检测参数的编程计算,具体分析了材料的主要涡流特性,制定了正确的火箭发动机用薄壁合金管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此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6.
板材最优路径成形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按最优路径成形板材将获得理想的成形效果,这种最优成形路径可通过多点成形技术来实现。本文基于理想路径(最小塑性功路径)成形理论,提出了板材最优路径成形的概念。最优成形路径可由初始构形、目标构形以及一系列中间构形描述出来,根据理想路径成形的变形及本构关系,文中建立了计算初始构形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确定中间构形的泛函,给出了求解中间构形的数值方法。根据给出的方法设计了近似最优路径成形──多道次多点成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近似最优路径成形,球面目标形状的最大变形曲率提高了11%~40%;马鞍面目标形状的最大变形曲率提高了15%-50%。  相似文献   
247.
本文通过几个典型试验,分析了1420铝锂合金的两种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冷成形性能,得出的试验数据和结论。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8.
提供了在激波管中使用“双腔负压法”实现高声压级校准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静电激励法高声压级校准中只能给出了传声器的电学特性的特点本文初步描述了使用该方法的激波管系统的组成,实验步骤以及HC16传声器初步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9.
以3Cr13高熔点合金进行电弧熔射实验,总结了电弧熔射成形的工艺过程,解决了存在的技术难题;分析了熔射成形件的微观组织以及熔射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熔射层质量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50.
采用工业用硼铁为主要原料制备一种FeCoNbSiBCu大块非晶合金.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微量Cu可以显著提高FeCoNbSiB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当添加Cu的原子比含量为0.5at%~0.7at%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明显提高.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对铸态样品的软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Cu的加入量为0.5at%时,非晶合金的软磁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