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7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411篇
航空   1677篇
航天技术   306篇
综合类   703篇
航天   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71.
首都博物馆新馆挑檐结构的平均风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首都博物馆新馆为例,通过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平屋盖大跨度挑檐结构上装有百叶结构时的平均风荷载特性,给出了屋盖整体及挑檐结构上不同风向角的压力分布规律.文中特别讨论了百叶结构对挑檐上平均风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挑檐前檐安装百叶结构对挑檐结构风压的影响非常大.在不利风向角,百叶结构能有效减小挑檐结构上表面的负压.这些结论对类似结构的抗风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2.
螺旋桨发动机飞机动力模拟试验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金  张晖 《实验流体力学》2006,20(2):78-81,93
笔者从螺旋桨动力模拟试验中力矩和动力的双配平概念出发,介绍了一个新的模拟思路,改进了原来的试验方法.这个方法用一条目标曲线,几个螺旋桨桨叶角,模拟了飞机的10个飞行状态.方法简单,概念清楚.试验证明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273.
主要目的是对现场总线技术的核心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使得不同于传统测控技术的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应用于风洞试验中.首先设计出了一套基于以太网的风洞现场总线方案;研究了嵌入式Linux实时操作系统、PCI板卡及其驱动程序、异种操作系统网络互连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通过对以上几种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实现了现场总线技术在风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74.
NF-3风洞神经网络自适应稳风速控制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西北工业大学NF-3大型低速直流式翼型风洞改进后的稳风速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和性能特点.针对低速直流风洞风速控制系统建模困难,易受外界干扰影响,且自身参数时变不确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新系统采用了多线程、数字式数据采集方式,带死区控制的PSD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算法.通过在NF-3风洞三元试验段和二元试验段的实际应用,与正在使用的模糊控制系统相比较,新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更强,调试时间大为缩短,风速控制精度在风速大于10m/s时从国军标的合格指标0.3%提高到先进指标0.1%,稳定时间减少了10%左右,人机交互也更加友好.  相似文献   
275.
分析了管内激波串振荡引起的壁面压力脉动特性.采用直联风洞实验方式结合动态压力测量技术获得了矩形管道内不同激波串位置下的壁面压力分布数据,对所得压力脉动幅值、功率谱密度曲线等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激波串流动非定常特点与引起压力脉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276.
报道了在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中开展带尾翼钝锥体电子密度测试的相关研究工作进展.试验气流为4km/s,密度为0.001kg/m3.诊断尾翼对尾流的影响时,为不影响流场并获得足够的空间分辨率采用针状静电探针;实验结果给出带尾翼模型对尾流电子密度影响的定量结果及受影响的空间区域.  相似文献   
277.
采用k-ε(RNG)与RSM湍流模型对处于方形建筑物不同位置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以及建筑物对流场的影响进行模拟,并且与相应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流场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模拟建筑物前方迎风侧停滞回流、顶部回流以及后方空腔区等.浓度场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物前方迎风侧以及顶部回流区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基本相等,而在建筑物后方空腔区污染物的数值模拟结果略高于风洞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并与风洞试验结果相比较,RS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污染物浓度场以及建筑物周围流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78.
电加热过程的冰脊形成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结冰风洞设备和电加热装置,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来流速度、环境温度和加热功率对冰脊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来流速度、加热功率的增加,冰防护区长度增加,冰脊往下游推后,而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冰防护区长度减小,冰脊往上游靠近.冰脊的生长规律是从冰防护区外下游某位置开始冻结,逐步往冰防护区发展,从而为电热除冰系统加热模式的选取和传热特性的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79.
红外成像非接触转捩测量低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红外成像非接触转捩测量低速风洞试验技术,旨在解决特殊气动布局外形及金属材料模型转捩位置测量问题.通过在模型表面产生热壁面、现场测试模型表面发射率、使用遮蔽板、在金属模型表面喷涂隔热氟碳漆等措施,解决了环境条件、发射率、辐射传递干扰、金属模型材料特性等阻碍红外成像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通过数值计算及试验测试得到模型热壁面与环境温差在20℃范围内,热壁面背景温度对转捩位置基本没有影响,解决了热壁面对转捩位置影响问题;通过试验原理、试验方法、关键参数测试、转捩判据、准度考核等研究工作,构建了红外成像非接触转捩测量低速风洞试验技术;通过引导试验考核了试验系统.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80.
通过对6种不同结构的柔性翼模型进行的变迎角、变风速风洞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柔度的柔性翼的升阻特性以及对风速变化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微型飞机采用柔性翼虽然降低了机翼升力的产生,但能够明显改善升阻比;不同柔度的柔性翼会直接影响微型飞机对风速变化的敏感程度,当机翼结构和柔度经过设计后,可以显著提高微型飞机对风速变化的适应能力.试验数据和结论对提高微型飞机的升阻特性以及对风速变化的响应特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