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45篇
航空   533篇
航天技术   54篇
综合类   74篇
航天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针对航线季节客运需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迭加趋势的航线季节客运需求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航线季节客运量历史数据,构建航线季节客运量趋势变动模型,通过OLS方法估计直线趋势方程参数,进一步考虑季节变化对客运需求的影响,建立航线季节客运需求分析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且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作为分析航线季节客运需求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22.
Air transport systems are highly dynamic at temporal scales from minutes to years. This dynamic behavior not only character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but also affect the system's functioning.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is thus fundamental in order to better design optimal air transport networks that benefits companies, passenger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review, we briefly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state-of-the-art on time-evolving air transport net-works. We distinguish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equences of network snapshots, ideal for long-term network evolution (e.g. annual evolution), and temporal paths, preferred for short-term dynamics (e.g. hourly evolution). We emphasize that most previou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first modeling approach (i.e. long-term) whereas only a few studies look at high-resolution temporal paths. We conclude the review highlighting that much research remains to be done, both to apply already available methods and to develop new measures for temporal paths on air transport networks. In particular, we identify that the study of delays, network resilience and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aircraft and crew) are critical topics.  相似文献   
223.
利用五阶空间离散精度的WCNS格式和多块结构网格技术,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开展了SST两方程模型不同湍流生成项组合方式对跨声速流动数值模拟影响的计算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高阶精度格式在复杂外形上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计算模型采用了RAE2822超临界翼型和DLR-F6翼身组合体构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湍流生成项对残差收敛历程、边界层湍流粘性系数分布、边界层速度分布、压力系数分布以及模型整体气动力特性的影响。不同湍流生成项组合方式的流场计算结果还与风洞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小迎角不存在明显分离的跨声速流动,不同湍流生成项对流场的高精度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小,可以不用考虑。  相似文献   
224.
跨声速风洞全模颤振试验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跨声速全模颤振试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全模颤振试验对风洞和支撑系统等试验设备的要求。对于风洞,主要从风洞洞体和流场等方面分析了进行颤振试验所需要具备的性能,并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2.4m跨声速风洞为例,介绍了进行颤振试验必须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于支撑系统,则从模型运动自由度、支撑系统稳定性和支撑系统频率等方面的要求,阐述了设计支撑系统的困难,并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发展的多种全模颤振支撑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其优缺点。然后介绍了系统安全的保证措施,包括支撑系统稳定性分析、风洞紧急停车控制系统和模型保护装置等。最后根据飞行器发展的需求,探讨了今后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25.
高负荷跨声速涡轮激波损失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欢  陈云  葛宁 《航空发动机》2014,40(1):54-59
为了指导高性能、高负荷跨声速涡轮的设计,对其叶栅内的流场结构、尾缘波系结构、减小激波损失的机理及其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跨声速涡轮尾缘流场结构复杂,存在分离膨胀波、分离激波、基底区、再附激波、尾迹、吸力面反射波甚至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等流动现象。通过采用收缩-扩张通道,喉道后采用直线型吸力面,减小吸力面尾缘弯折角、尾缘厚度和尾缘附近局部修型等措施,从而减弱激波强度,减小激波损失。  相似文献   
226.
本文对一方向上大扰动的平面跨音速势流微分方程提出了新的近似简化方案,从数学上完成了相应积分方程的推导;其中关于边界及激波条件作了小扰动近似处理;最后提供了关于亚临界流的算例。  相似文献   
227.
跨声速欧拉方程的一种隐式有限元解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有限体积Galerkin法求解了跨声速二维欧拉方程。求通量运用了Osher格式,通过外插把原来只有一阶精度的逆风格式改进成二阶精度。并采用基于一性化流量的隐式格式和非结构化网格,使程序具有较高的收敛效率。  相似文献   
228.
伽辽金有限元法是解跨声速绕流的有效方法,对超临界流动,为了自动捕捉到激波,通常采用了上风技术,但导致了气流通过激波时质量守恒条件得不到满足。本文通过Bateman变分原理和加罚泛函找到了强制满足质量守恒约束条件的附加项,大大改善了用伽辽金有限元法解超临界绕流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29.
在跨声速叶栅通道内,试验研究了叶片压力面气膜冷却特性,详细地对比分析了在不同主流进口雷诺数(Re=17×105,37×105,57×105)、出口马赫数(Ma=081,091,101)及多个气膜吹风比(M=05~30)条件下的压力面簸箕孔型气膜冷却效率。试验结果表明:主流出口马赫数变化对气膜孔下游冷却效率的分布与具体数值均无影响;而主流进口雷诺数的影响较大。增大主流进口雷诺数使得气膜分离再贴附对应的吹风比相应增大,Re=17×105时在吹风比M=10时出现气膜分离与再贴附现象,而Re=37×105和Re=57×105对应的临界吹风比则分别为20和25;主流进口雷诺数越大,小吹风比下近孔区域的冷却效率越高,而在孔下游区域则相反;大吹风比下,则主流进口雷诺数越大冷却效率越小。  相似文献   
230.
在运输机布局设计研究中,为了满足起飞和着陆时的擦地角以及方便装卸货物,往往机身后体会进行上翘,从而损失了部分气动效率,同时,改善静稳定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兼顾结构设计原则、静稳定性能和气动性能,通过对某运输机尾部进行修型设计,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修型方案.通过建模计算,分析了不同修型方案升阻特性及静稳定性的变化,从而得出提高升阻特性、增加静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