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13篇
航空   792篇
航天技术   31篇
综合类   123篇
航天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基于动量方程的特点,本文将只与温度有关的“等熵密度”与熵的变化分离,而由散度型动量方程直接计算出气体经过激波的熵增。与经典势函数方程迭代,可以方便地求解非等熵跨声速流动。从对任意回转面叶栅的跨声速流动计算来看,这种非等熵势函数得到的激波位置可比等熵势函数前移1~2个网格,强度有所减弱,和试验结果较接近。由于各流线的熵不相等,对Kutta条件和出口边界条件作了修正。本文建议的方法也可用于计算流函数的熵增。  相似文献   
782.
NACA 0012翼型跨音速非定常压强分布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南京航空学院NH-1三音速风洞中对NACA0012二元机翼进行的跨音速非定常压强分布测定实验的全过程。该机翼绕其1/4弦线轴作俯仰振动以产生非定常气动力。试验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83.
平面大头叶栅跨声速流动的一种有效解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准确数值预估叶片头部表面的压力分布,一直是叶片气膜冷却设计中十分重要而又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高准确度、高效率的计算方法。 在文献[1]的基础上,本文从任意正交曲线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出发,引入Von Misses变换,导出了相应的流线控制方程,并具体地在拟边界层坐标系中计算了RA叶栅流场,结果与实验符合甚好,据作者所知,本文方法是已见到的计算同类叶栅方法中准确度最高、花费机时最少的。  相似文献   
784.
本文用时间相关法求解定常跨声速喷管流场。对守恒型和非守恒型方程采用全场统一时间步长、当地时间步长和修正超阻尼法进行了计算。计算表明:采用当地时间步长可大大提高收敛速度,采用全场统一时间步长时,数值解非守恒型方程收敛较快;采用修正超阻尼法也能提高收敛速度,但与阻尼系数和时间间隔有关。  相似文献   
785.
超声速和高超声速翼型非定常气动力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叙述当地流活塞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导得超声速和高超声速尖前缘翼型的压强系数和振动导数公式。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其它理论的结果作了比较。实例表明在活塞理论失效的情况(M_∞δ_(max)>1)下,本方法仍能给出合理的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786.
本文介绍用低超声速喷管代替声速喷管,解决了大迎角大堵塞度跨声速实验时的风洞壅塞问题。低超声速喷管可以在大堵塞的实验条件下,形成稳定的低超声速流场,消除风洞在大堵塞度实验时的马赫数空白区,从而使风洞的允许实验迎角和堵塞度范围增加一倍,并且能确保流场达到使用指标。模型实验结果和同一尺寸的模型在口径大一倍风洞中实验结果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787.
张莉  黄明恪 《航空学报》1991,12(11):635-638
 <正> 准确、有效地估计旋成体或任意截面机身在有迎角、有侧滑情形下的跨音速绕流特性,对飞机机身、导弹等外形设计有重要意义。已趋成熟的全位势流计算方法在翼型、单独机翼及翼身组合体绕流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诸如Holst的TWINGn和TAIR,Jameson的FLO系列等实用程序;但对旋成体有迎角绕流或单独机身的全位势绕流计算在文献中还很少见到。现采用守恒型全位势方程、代数法生成的贴体坐标网格和Holst的AF2高效差分方法对旋成体或单独机身有迎角、有侧滑时的跨音速绕流进行研究;并给出分析机身跨音速特性的计算程序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88.
基于全局气动优化方法的跨声速叶栅气动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提出了适用于叶栅三维气动设计优化的全局自动气动优化方法.对NASA Rotor 37转子叶栅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利用该叶栅的试验数据校核了计算流体(CFD)程序的可靠性.以等熵效率最高为目标函数,在满足流量约束和总压比约束的条件下,完成了跨声速叶栅的气动优化设计.优化叶栅的等熵效率提高了1.66%,具有优秀的气动性能和变工况性能.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优化三维跨声速叶栅的型线和径向基迭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小跨声速叶栅的激波损失.   相似文献   
789.
基于分布估计算法的翼型稳健设计(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transonic airfoil designed by means of classical point-optimization may result in its dramatically inferior performance under off-design conditions. To overcome this shortcoming, robust design is proposed to find out the optimal profile of an airfoil to maintain its performance in an uncertain environment. The robust airfoil optimization is aimed to minimize mean values and variances of drag coefficients while satisfying the lift and thickness constraints over a range of Mach numbers. A multi-objective estimation of distribution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the robust airfoil optimization on the base of the RAE2822 benchmark airfoil. The shape of the airfoil is obtained through superposing ten Hick-Henne shape functions upon the benchmark airfoil. A set of design points is selected according to a uniform design table for aerodynamic evaluation. A Kriging model of drag coefficient is constructed with those points to reduce computing costs. Over the Mach range from 0.7 to 0.8, the airfoil generated by the robust optimization has a configuration characterized by supercritical airfoil with low drag coefficients. The small fluctuation in its drag coefficients mean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bust airfoil is insensitive to variation of Mach number.  相似文献   
790.
等离子体激励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进行了低速、低雷诺数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抑制NACA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电压、激励电极数目和激励位置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翼型吸力面敷设不对称电极布局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在来流速度为4.27m/s,雷诺数为4.96×104的情况下,未施加等离子体激励时,从攻角为9°起翼型吸力面发生显著的前缘流动分离;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流动分离在攻角小于26°的情况下均能很好地重附到翼型吸力面表面.实验表明,流动分离越严重,对等离子体激励的强度要求也越高,等离子体激励的电压和电极组数也必须相应增大;给定的流动分离状态下,等离子体激励的电压和电极组数存在一个阈值;等离子体激励的最佳位置在流动分离起始点的前缘;雷诺数增大后,流动分离更难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