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5篇 |
免费 | 404篇 |
国内免费 | 27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935篇 |
航天技术 | 283篇 |
综合类 | 293篇 |
航天 | 4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68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150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189篇 |
2006年 | 170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992.
V.K. Golev I.M. Yancoulova G.T. Petrov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1984,3(10-12)
Based on the spectrophotometric data, by decomposition of the observed continuum, the power - law continuu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source are obtained. The behaviour of both electron temperature Te and density ne in the Narrow - Line Region (NLR) of NGC 7469 is discussed on the thermal and ionization equilibria calculations. Te in NLR of the Sy1 galaxies are higher than the Sy2 ones, and the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e lack of the dense (ne 1010 cm−3) zone close to the central source in the Sy2 galaxies. 相似文献
993.
应用Simple方法进行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中的三维流动仿真。所考虑的物理因素如下:翼柱型药柱,三维加质不可压湍流,移动的燃面边界,燃气的热辐射等。方程为:三维连续、动量和能量方程,k-ε湍流模型,三维热辐射通量方程等。为了处理燃面移动边界,提出了标记网格示踪技术。计算结果获得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翼柱型药柱中三维流动的参数分布。同时,揭示了某些新现象和新规律:翼和柱通道间的几何匹配及其中的加质强度对流动参数有强烈的影响,甚至可能发生反向流动和旋涡;在一定条件下,翼通道下游附近可能产生明显的周向旋涡。 相似文献
994.
为了实现永磁同步电机低速段的高精度无传感器运行,系统地分析了绕组电阻和感应电动势、电流调节器、滤波器、电机暂态运行、注入高频电压的幅值与频率、多凸极效应、电流传感器精度以及A/D采样量化误差等因素对基于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的低速无传感器控制方法转子位置估计精度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基波电流观测器和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相结合的低速无传感器控制策略,消除了传统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中带通滤波器引起的转子位置估计误差,并降低了电机暂态运行引起的转子位置估计误差,有效地提高了低速无传感器控制方法的转子位置估计精度。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低速无传感器控制策略具有更高的转子位置估计精度和更宽的调速范围。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超声速气流中煤油喷雾的热射流强迫点火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来流马赫数为2、总温为840K的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扩张型燃烧室的冷起动工况条件下,对凹腔上游的煤油横向射流喷雾的热射流强迫点火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高速相机拍摄了点火过程中的煤油喷雾阴影和自发光火焰的动态发展图像,对比分析了热射流喷射位置和喷射方向对点火试验结果及其凹腔驻留火焰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射流点火主要以凹腔下游热射流与煤油喷雾的掺混燃烧为主要特征;远场的火焰逆流传播形成凹腔驻留火焰是热射流实现成功点火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