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2篇 |
免费 | 855篇 |
国内免费 | 24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545篇 |
航天技术 | 355篇 |
综合类 | 236篇 |
航天 | 36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82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90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36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为了建立CMC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推广CMC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根据BHE剪滞模型理论,分析了随着疲劳峰值应力的大小不同,CMC可能出现的4种疲劳迟滞行为,推导了每种迟滞行为下的循环应力-应变公式,模拟了给定应力条件下的疲劳迟滞回线,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证明了迟滞回线模拟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了界面剪应力随疲劳循环数的退化关系。结合界面剪应力退化模型与纤维强度退化模型,设计了纤维应力计算和疲劳寿命计算流程。针对2维编织CMC,根据单胞有限元计算结果提取了纤维束应力,并对CMC进行了疲劳寿命计算,推导了CMC疲劳寿命S-N曲线,其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针对2维编织CMC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可用于编织结构的CMC涡轮导叶疲劳寿命分析。 相似文献
812.
采用红外测温技术对转静系盘腔转盘风阻温升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高速旋转实验台测量了不同流动参数以及转静间隙比下转盘各半径处的壁面温升,并研究了径向出流处增加封严环对于转盘温升量的影响.同时通过CFD数值模拟得到转静系盘腔内流动特点.结果表明:由于风阻引起转盘温升量实际上就是转盘的绝热壁温与环境温度之差,并能通过红外热像仪准确测量.针对无封严开式转静系,转盘温升量主要受到旋转影响,仅在小转静间隙比时,通流的变化才会影响风阻温升.总体上,转静间隙比的改变对转盘温升影响不大.与封严转静系对比可知,在湍流参数较小的情况,封严环的引入会使转盘温度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813.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研究的重要性;简明介绍了出口温度分布的评定指标。就某机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场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径向、周向、热区、温度分布系数的研究,得到温场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余气系数决定平均温度,火焰简进气规律影响沿叶高温度分布.局部扇面叶高分布有一定变化且与进气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814.
<正> 一、引言 用名义应力法估算构件的疲劳寿命,必然要用到材料的等寿命曲线或S-N曲线。材料现有的曲线有限,使得在计算和设计构件的等寿命曲线时,不得不采用近似处理方法,给寿命估算带来误差和不便。因此,设计使用简便、误差少的构造等寿命曲线的方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15.
计算机自动化温度仪表检定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23(2):48-50
长期以来,自动平衡记录仪及调节仪检定是一项繁琐辛苦的工作。不但检定时间长,人员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出错。检定工作的低效率,大大影响了企业质量保证工作的进行。为解决上述难题,我们以国家最新检定规程为依据,以现有设备为基础结合计量工作的实际经验以及现在流行的微机通信控制技术,研制开发了一套智能化的自动检定装置,实现了检定过程自动化,数据处理微机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16.
流量调节器是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中关键的自动调节装置,其动态性能直接影响发生器乃至发动机的工作特性.为进一步验证流量调节器工作可靠性,设计并集成了调节器低温动性能试验台测量系统.测量硬件基于PXI系统搭建,软件基于LabVIEW平台进行编程.首先介绍了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及工作原理,然后对热电偶测量方法、硬件选型、软件总体架构、软件子模块设计及拖拽式数据显示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简要说明了测量系统的调试方法及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测量系统稳定、可靠,能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817.
《中国航空学报》2016,(6):1815-1829
Plastic wrinkling predictions and shear enforced wrink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i-alloy thin-walled tubes under combination die constraints have become key problems urgently in need of solu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forming quality in their shear bending processes under differential temperature fields. To address this, a wrinkling wave function was developed by considering their shear be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is wave function and the thin shell theory, an energy prediction model for this type of wrinkling was established. This model enables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hear deformation zone ranges, material parameters, loading modes,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ube and dies on the minimum wrinkling energy. Tube wrinkling sensitive zones (WSZs) can be revealed by combining this wrinkling prediction model with a thermal-mechanical coupled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se bending processes.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wrinkling prediction model was verified, an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ube wrinkling char-acteristic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is found that the WSZs are located on either a single side or both sides of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zone. Whe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tube and the various dies coincide, the WSZs are located on both sides. The larger the value of the tube inner corner radius and/or the smaller the value of the outer corner radius, the smaller the wrinkling probability.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value of the moving die dis-placement, the wrinkling probability increases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相似文献
818.
针对捷联惯性测量单元(IMU)温控系统的高精度、高滞后性和时变性,提出一种基于CFD技术的捷联IMU模糊PID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对某型号IMU的热量传递机理进行分析,建立IMU传热特性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借助CFD软件Fluent的UDF功能实现对IMU数学模型温控系统的模糊PID控制.最后,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获得IMU数学模型在瞬态计算条件下的温度分布规律,并将IMU不同部位的温升值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温度分布对惯性仪表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IMU温控系统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19.
820.
从主动制冷的角度,探索冷端无运动部件的低温制冷机-脉管制冷机高频下达到液氯温区的条件,在前期理论设计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预冷型的单级高频脉管制冷机,采用低温惯性管和低温气库为调相方式,开展了频率、平均充气压力、预冷温度以及输入功率等对制冷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氦-4为工质,预冷温度为4.54 K,工作压力为0.775 MPa,工作频率为40 Hz时,该制冷机最低无负荷制冷温度达4.23 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