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63篇
航空   641篇
航天技术   459篇
综合类   261篇
航天   1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捷联式天线稳定平台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于体积有限制的战术导弹应用,导引头天线伺服系统的体积受到严格限制,传统的速率陀螺稳定平台的应用受到挑战,为此提出采用捷联稳定方式来解决视线稳定问题.根据弹载捷联式天线平台的结构特点及稳定原理,应用坐标变换方法,完整地建立了两自由度捷联式天线平台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平台框架运动学耦合关系,表明捷联稳定方式与速率陀螺稳定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信息的获取和控制方式上,速率陀螺稳定方式是一种直接硬件稳定方法,而捷联稳定方式是一种软件补偿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框架动力学耦合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弹体对框架的耦合较强,需要进行弹体解耦,而框架之间的交叉耦合相对较弱,实际设计时可以忽略.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捷联式天线稳定平台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小型化导引头视线稳定平台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42.
针对转移概率部分未知情况下的离散时间广义Markov跳变系统,研究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镇定性。转移概率部分未知的情况包含了转移概率完全已知和完全未知两种特殊情况,具有更广泛的实际意义。首先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将离散Markov跳变系统的结论推广到离散广义Markov跳变系统,提出了使开环系统随机稳定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闭环系统可镇定的判据,并表示为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3.
We analyze the multifractal scaling of the modulus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near and far upstream of the Earth’s bow shock, measured by Cluster and ACE, respectively, from 1 to 3 February 2002. The maximum order of the structure function is carefully estimated for each time series using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ensure the validity of our high-order statistics. The first technique consists of plotting the integrand of the pth order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e second technique is a quantitative method which relies on the power-law scaling of the extreme events. We compare the scaling exponents computed from the structure functions of magnetic field differences with the predictions obtained by the She–Lévêque model of intermittency in anisotropic magnetohydrodynamic turbulence. Our results show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observations near and far upstream of the Earth’s bow shock, rendering support for the modelling of universal scaling laws based on the Kolmogorov phenomenology in the presence of sheet-like dissipativ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44.
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对机载软件提出了适航要求,DO178B是对适航要求的符合性方法,但其中一些验证和确认目标并不适用于基于SCADE的软件验证。为此,分析了飞控软件的适航要求和符合性方法,并对基于SCADE的飞控软件的开发流程和传统的开发流程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基于SCADE的飞控软件的适航验证与确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45.
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的方法,对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盲腔状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双时间步”方法进行了内外流一体化的非定常数值模拟,利用彩色纹影系统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流场进行显示,并采用动态压力传感器测得了飞行器内流道的壁面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盲腔构型在高超声速飞行中会出现周期性的激波振荡现象.数值模拟所得流场变化特征、内流道壁面压力振荡周期和壁面压力变化趋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46.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节能分层调度的设计(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IMA)构架逐渐流行,并通过引入资源分区的概念取代了传统的联合式系统构架。研究了IMA构架下分层调度的设计问题。调度模型通过强时间分区,使多个强实时应用方便地集成在一个单处理器平台。推导出分区周期、分区系数以及可调度性在实时条件下的数学关系,并提出了分区参数的优化算法。考虑具有任意时限的实时任务模型,提高了算法的通用性。在分层调度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利用松弛时间,提出一种能量优化方法,进一步减少了飞行器上嵌入式系统的能耗。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系统设计方法在保证硬实时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能耗达 14%。  相似文献   
247.
重心的变化直接影响飞机本身的控制特性,使得控制系统设计更为复杂.针对已有方法模型依赖性强、鲁棒性差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面向重心变化的非线性自适应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逆动力学理论和重心在线估计系统设计标称控制律,在此基础上引入自适应滑模控制单元来构建自适应补偿控制律,其中滑模控制用于保证控制的鲁棒性和稳定性,而自适应单元则通过对模型不确定性和重心估计误差的估计及补偿提高控制的适应性和控制性能.结合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实现对系统未知不确定因素的补偿,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48.
月面重力模拟系统恒拉力绳索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月面巡视器在未来探月工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月球重力场是影响月面巡视器运动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需要对其进行地面模拟试验.文章基于绳索悬挂建立月面重力模拟系统,其关键是对恒拉力绳索进行建模和动力学分析.通过将绳索离散化为一系列集中质量的弹簧阻尼结构,得到多刚体系统来代替连续的弹性系统,用数值计算方法来研究绳索系统的动力学参数(如刚度和阻尼)对月面重力模拟系统的影响,来优化月面重力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249.
250.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7):170-186
Humans' initial desire for flight stems from the imitation of flying creatures in nature. The excellent flight performance of flying animals will inevitably become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researchers. Bio-inspired flight system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disruptive aviation technologies. This review is focused on the recent progresses in bio-inspired flight systems and bionic aerodynamics. Firs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Biomimetic Air Vehicles (BAVs) for bio-inspired flight systems and the latest mimetic progress are summarized. The advances of the flight principles of several natural creatures are then introdu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nic aerodynamics. Finally, several new challenges of bionic aerodynamics are proposed for the autonomy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bio-inspired smart aircraft. This review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insight in designing new biomimetic air veh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