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9篇
航空   380篇
航天技术   21篇
综合类   76篇
航天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针对一种定几何二元倒置"X"型混压式超声速进气道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 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 而流量系数却先上升, 在设计点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当攻角变化时, 小攻角α<6°时迎背风两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虽有下降但变化幅度不大, 对于流量系数, 在小攻角α<6°下背风侧进气道高于迎风侧进气道, 但两侧总的流量随攻角变化不大;在大攻角状态下(α=6°~9°), 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均下降剧烈, 而迎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虽然下降但流量系数却有上升.同时, 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 两者规律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32.
针对一种带放气槽的定几何二元倒置"X"型混压式超音速进气道进行了风洞吹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不断减小,流量系数却先增加,在设计点达到最大值后减小;当攻角变化时,两侧进气道变化各异,在小攻角α≤60时,随着攻角的增加,迎背风两侧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有所下降,但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高于迎风侧进气道,在流量系数方面,背风侧进气道先增加后减小,而迎风侧进气道一直保持缓慢下降,但两侧总的流量保持变化不大,在大攻角(α=60-90)状态下,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均下降剧烈,而迎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但流量系数却有所上升;同时,通过与不带放气槽进气道的速度特性以及反压特性对比发现,放气槽的存在不但增加了进气道的稳定工作范围,而且对进气道在高马赫数下性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本文为倒置"X"型进气道的设计、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3.
采用伪时间空间推进方法求解完全气体PNS方程。PNS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方法离散,在推进方向上采用一阶精度迎风格式,在推进面的展向和法向采用三阶精度的MUSCL插值和AUSM类通量构造格式;在推进面上的伪时间推进采用二维LU-SGS迭代方法。通过算例证明,空间推进方法能得到正确的压力、摩阻和热流分布,且计算时间比时间迭代方法快一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134.
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前机身一体化计算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博  梁德旺 《航空学报》2009,30(9):1597-1604
针对某飞机设计了机身两侧进气的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Bump进气道),进行了进气道/前机身一体化的三维内外流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进气道的流场图谱,比较了唇口方案对附面层排移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带隔道的斜板式进气道与无隔道进气道的流场特征及附面层排除特点的差异。根据设计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斜板式及Bump进气道模型的风洞试验,通过试验对比,选择了较优的Bump进气道方案,并将不同模型比例和风洞、高空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计算条件、模型比例都与风洞吹风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最好。研究结果表明,Bump进气道气动性能优于斜板式进气道,采用“双斜切”唇口方案设计的Bump进气道能进一步增加排除附面层的效果,按高空条件计算得到的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比按地面风洞条件计算值高0.02~0.03。  相似文献   
135.
超声速燃烧室内氢气燃烧的三维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隐式耦合求解可压缩N-S方程及组分方程,对氢气的超声速燃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燃烧室内的冷热态流场,以及氢气喷射压力对燃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燃烧放热以及氢气喷射压力提高都会导致燃烧室内波系结构变化,沿周向的流向涡增强,压缩波和膨胀波与氢气核心区的相互作用增强,促进氢气和空气的掺混,更利于氢气的燃烧.   相似文献   
136.
超声速流中圆锥头部钝度对边界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直接数值模拟,计算得到超声速流中各种钝度圆锥周围的流场情况.结果表明圆锥头部钝度增加,使边界层增厚,边界层向自由流的过渡变得更平缓.这种变化进而使流场稳定性发生改变,通过对流场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发现,随着圆锥钝度增加,边界层中最先出现不稳定波的位置向后移动,临界雷诺数增加;流场中存在不稳定波的频带变窄,同时整体向低频方向移动;T-S波的不稳定频段向低频移动时,其增长率减小,不稳定特性减弱.  相似文献   
137.
本文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从熵和Yong的概念出发,论证了理想情况下爆轰发动机的有效性,并定量比较了在同样入口压缩条件下,采用爆轰、等压、等M数等三种燃烧模式的发动机所生能,证明C-J斜爆轰是最佳超声速燃烧模式。  相似文献   
138.
用全位势方程计算机翼的亚声速,跨声速和超声速绕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大后掠小展弦比细长机翼,本文对机翼纵轴垂直的每一横流截面生成O型网格,形成对机翼流场的H-O型网格,用守恒型全位势方程、差分和隐式近似因式分解迭代算法计算绕机翼的可压缩位流。自由流可从亚声速直到低超声速的全部跨声速范围。本算法要求机翼前缘有大后掠角,后缘可稍许后掠或前掠。本文算例表明,所研制的计算程序已可提供工程实用。  相似文献   
139.
底部边界排气的减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底外侧周向多孔排气的方法研究具有圆柱后体的超声速旋成体底部流动特性及减阻问题。研究工作在超声速风洞进行,来流马赫数从1.53到3.01,单位雷诺数为2.×10^7/m到2.8×10^7/m。文中讨论了排气流量、气体介质对尾流结构与波系分布的影响,对底部增压减阻的效果,测量了底压分布,拍摄了尾流场纹影。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干扰尾流边界,控制尾流特性,其中氦气在最佳排气流量  相似文献   
140.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沿圆管内发展的高超声速流的结构。实验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高超声速炮风洞内完成的,风洞的自由射流马赫数M_∞=8.30,总温T_(t∞)=1000K,总压P_(t∞)=26.5MPa单位雷诺数R_e=3.2×l0 ̄7。壁面静压以及内流中的若干截面内的皮托压力和静压测量结果揭示,管内产生的激波主要是斜激波形态,而且存在着较强的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干扰。实验发现,近管中心线的高超声速流动有不稳定现象;壁面的边界层,基本上是湍流边界层,特别是干扰区的下游;圆管出口的周向内壁面的顶壁面静压对管的攻角异常敏感。本文提供的结果,可以指导高超声速流的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