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6篇 |
免费 | 711篇 |
国内免费 | 33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773篇 |
航天技术 | 239篇 |
综合类 | 273篇 |
航天 | 2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89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80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472.
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强度理论的膜盘联轴器型面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膜盘联轴器动力学分析和疲劳寿命理论的型面设计方法.建立了分析膜盘联轴器应力及寿命的简化有限元模型,给出了作用在此模型上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建立了膜盘联轴器动静复合应力分析方法.根据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讨论了膜盘联轴器工作时,不同类型的载荷对其疲劳寿命的影响.计算对比了几种典型型面在不同复合载荷作用下的寿命;基于疲劳寿命理论对膜盘联轴器的型面设计给予评价,最后给出各典型型面的适用工况. 相似文献
473.
不同尾翼灵巧子弹气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无伞灵巧子弹稳态扫描的必要条件出发,设计了轴向折叠和径向折叠两种尾翼类型的子弹气动外形。设计了模型和实验装置,进行了小迎角低速风洞实验。获得了模型在固定和旋转条件下的气动力数据,测量了模型在气动力作用下的转速,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模型采用轴向折叠尾翼,能够设计足够有效的迎风面积和增阻效果良好的翼面形状,维持较为稳定的转速,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采用径向折叠尾翼的模型,增阻效果不明显,稳定旋转能力较差。实验结果为无伞灵巧子弹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74.
以轴承钢GCr15为研究对象,根据热-弹塑性有限元理论,建立了热力耦合的二维正交硬态切削模型。根据硬态切削的特点,在硬态切削有限元模型中设置了未预先设置分离线的点面接触并选择了Johnson-Cook材料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了不同切削参数和刀具几何参数条件下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模拟结果。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大压残余应力出现在工件表面,沿着深度的增加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由残余压应力转化为残余拉应力,并逐渐趋向于零。这对于控制和提高硬态切削工件表面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5.
采用定向凝固无余量精铸工艺制造的接近于空心涡轮叶片形状和壁厚的管状薄壁(δ=1.2mm)试样,研究了激光加工孔对定向凝固高温合金薄壁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370MPa下,与没有孔的薄壁试样相比,有一排孔的试样持久性能没有明显降低,有两排孔的试样持久寿命略有下降。显微分析表明,激光加工孔对组织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是稍微减小了承载面积,而且只有在出现两排激光孔时才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476.
应用虚拟载荷法解飞机静不定结构非线性应力,当非线性充分发展时,因虚载荷过大而导致发散。本文提出参考模量法,使虚载荷减小,从而使收敛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77.
本文利用各向异性体平面弹性理论中的复势方法,以Faber级数为工具,导出层板多孔/弹性核过盈配合在钉载作用下的级数解。 相似文献
478.
带放气槽的定几何二元倒置“X”型混压式超音速进气道实验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种带放气槽的定几何二元倒置"X"型混压式超音速进气道进行了风洞吹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不断减小,流量系数却先增加,在设计点达到最大值后减小;当攻角变化时,两侧进气道变化各异,在小攻角α≤60时,随着攻角的增加,迎背风两侧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有所下降,但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高于迎风侧进气道,在流量系数方面,背风侧进气道先增加后减小,而迎风侧进气道一直保持缓慢下降,但两侧总的流量保持变化不大,在大攻角(α=60-90)状态下,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均下降剧烈,而迎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但流量系数却有所上升;同时,通过与不带放气槽进气道的速度特性以及反压特性对比发现,放气槽的存在不但增加了进气道的稳定工作范围,而且对进气道在高马赫数下性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本文为倒置"X"型进气道的设计、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79.
本文扼要介绍了一个能直接、快速地测量固体推进剂瞬时燃速的激光系统,并用于测量压强变化条件下的瞬时燃速响应滞后。实验结果显示,在压强振荡、降压和升压过程中,瞬时燃速对压强变化响应都有滞后。滞后时间(t*)随压强变化速率增加而减少。但t*-dp/dt曲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近似的双曲线 相似文献
480.
根据高压压气机盘螺栓孔结构,设计中心孔板材疲劳试样.表征了孔挤压强化后的表面轮廓,分析了在多种交变载荷条件下孔挤压前后试样的疲劳寿命,并进行了断口观察和疲劳过程中孔挤压残余应力的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孔挤压强化减小了孔壁表面粗糙度,并使孔结构在多种高温大应力条件下(825MPa/600℃、825MPa/400℃和663MPa/600℃)的高温疲劳性能提高1~3倍,但疲劳数据分散度略有增大.孔挤压残余应力在最大拉应力为663MPa,温度为600℃,应力比为01条件下20000次疲劳试验中松弛到60%.原始试样的多源疲劳断口主要起源于孔边的加工刀痕,而挤压强化试样断口起源于孔挤压在倒角区域流动金属堆积处,为单源疲劳断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