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83篇
航空   325篇
航天技术   106篇
综合类   48篇
航天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2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7):1877-1888
The air-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 is widely used in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aircraft, and its efficiency greatly affects aircraft performance. Nowadays, this system requires a more efficient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In this paper, a short-cut optimization method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is introduced for both conventional and electric air-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s. Based on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 four-layer parameter matching algorithm is designed which avoids computational difficulty caused by simultaneous equations. Fuel penalty is chosen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optimization; design variables are reduced based on sensitivity analysis to improve optimization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3-variable optimiz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air-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 can obtain almost the same results as the traditional 6-variable optimization in that these two optimizations can both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uel penalty. However, the computer running time of the 3-variable optimization is much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6-variable optimization. The optimal fuel penalty of the electric air-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on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air-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 of aircraft.  相似文献   
122.
基于自适应Siamese网络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芳  杨安喆  吴志威 《航空学报》2020,41(1):323423-323423
无人机已被广泛应用到军事和民用领域,目标跟踪是无人机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无人机跟踪过程中目标易发生形变、遮挡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Siamese网络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首先,利用2个卷积网络构建一个5层Siamese网络,通过对模板特征与当前帧图像特征进行卷积得到目标位置;其次,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对以往的预测结果进行建模并建立目标模板库;然后,从模板库中挑选出最可靠的目标模板并以此更新Siamese网络的匹配模板,使Siamese网络能够自适应目标的外观变化;最后,引入回归模型进一步精确目标位置,降低背景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降低了形变、遮挡等情况对跟踪性能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3.
发动机进口畸变模拟网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模拟网工作机理的数学模型,对有关金属丝网的阻力特性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初步模拟试验表明:用该理论设计的模拟网用于简单图谱模拟时,能达到要求的模拟精度;用于某型进气道图谱模拟时,除个别点外,畸变元的模拟误差也在要求的范围内。文中还介绍了模拟网的设计计算和试验调节方法,编写了合理的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124.
ANANALYSISOFPROPELLERLIFTING-LINETHEORYBYMATCHEDASYMPTOTICEXPANSIONSChenZemin;PanJieyuan;WuLiyi(InstituteofFluidMechanics,Bei...  相似文献   
125.
多个视角下三维物体的识别一直是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对平面区域或适当的变换区域中以不同视角观察时图像中的点集所具备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在仿射变换下点模式匹配所具备的重要性质,即基于不同视角下平面图形的傅立叶描绘矩阵,得到形状匹配的数学约束,并将其应用于多个视角下物体的形状识别。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形状识别中是简便、快速、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6.
红外低辐射层与吸波层参数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红外材料与吸波材料参数匹配。结果表明,随着红外填料含量增加,红外辐射系数逐渐变小;磁导率变化很小,磁导率值也较小;而介电常数相对较大,且随着填料含量增加,介电常数开始急剧增大,后变平缓。填料含量相同时,片状填料颗粒比球状填料颗粒的红外辐射系数低。在填料参数及其含量选择适当情况下,可以兼顾红外及雷达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127.
描述了双定子直线马达的驱动原理,设计了该马达的控制器。阐述了高频变压器的设计方法,对驱动电路进行了阻抗匹配。并通过实验对驱动效果进行了检验,得出了驱动频率与驱动效果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28.
提出将塔形形态算法用于抑制SAR图像中相干斑处理,为减少塔形处理中由于下采样造成的信息损失,从并行处理的角度出发,对塔形形态滤波器提出了改进,将下采样中的各子图同时进行形态滤波处理,在上采样中将各子图合并。经分析和处理表明这两种算法用于SAR图像滤波都能有效地去除相干斑噪声。与塔形形态滤波、Lee滤波器算法比较,采用并行算法处理后图像的各项指标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9.
大多数应用到无人机景象匹配导航中的匹配算法都只能满足像素级精度,且当无人机利用景象匹配定位时图像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视觉差异,这种情况下图像匹配精度低且性能会急剧下降。所以选用具有仿射不变特性的特征点进行匹配,结合高斯亚像素拟合原理及特征描述符简化方法,并采用渐进采样一致性(PROSAC)算法剔除误匹配点,最终实现亚像素级的景象匹配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图像匹配的精度,提高到0.05像素以内。  相似文献   
130.
为保证压气机在负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仍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需要对级间匹配、泄漏流和端区流动的控制进行精细化处理。为兼顾压气机效率和裕度2个指标,需要对流量系数进行精细筛选以获得其最佳取值;通过增加级的反力度,可以有效利用高负荷条件下转子的高稳定性,进而缓解负荷提高后静子易分离失稳的问题,同时使转、静子的扩散因子均得到较好地控制;级间引气流场对压气机的级间匹配有较大影响,需要对引气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在气动设计过程中对相关叶片排的攻角、落后角作出补偿;合理控制篦齿封严泄漏流、转子叶尖泄漏流可以大幅提高高负荷压气机的气动性能;采用波浪壁流路可以较好地控制高负荷压气机的局部端区流动,实现其效率和裕度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