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312篇
航空   1378篇
航天技术   398篇
综合类   187篇
航天   35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echnique intended to improve calibration of vector magnetograms achieved by the spectral line Fei 5324.19 Å which was first described in detail by Hagyard and Kineke [Hagyard, M.J., Kineke, J.I., Improve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filter vector magnetographs, Solar Phys., 158, 11–28, 1995.]. The technique attempts to compensate for nonlinear behavior of the measured linear and circular polarizations of the line as functions of inclination angle and field strength. This method depends on different atmospheric models. To the three different atmospheric models, the VAL-C quiet photosphere model, the Ding and Fang penumbra model and Allen umbral model, the circular polarization signal is directly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the longitudinal field strength in the range of 800 G, 1000 G and 1300 G, respectively. For the transverse field, however, this linear relationship holds over much smaller ranges which are 200 G, 300 G and 200 G. The improved method improves the accuracy in calibrating the polarization signals over a wide range of field strengths and inclination angles. With the seeing effects decreasing in the magnetic observation, the longitudinal fields and the transverse ones are underestimat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zero-iterativ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field are relatively minor, but differences in the multi-iterativ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field can be as high as 260 G and 500 G. The improved calibration method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seeing effects variation than the former calibra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992.
基于虚拟样机的飞机起落架着陆时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弹性机体二质量块等效模型,联立飞机侧滑着陆时的补充方程,推导出起落架系统着陆动力学方程.结合建立的数学模型,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在ADAMS/Aircraft环境中建立具有弹性机体的飞机整机模型,模拟飞机在一点侧滑着陆时起落架系统的动态响应.仿真结果表明在一点侧滑着陆工况下,弹性机体能够增大回复滚转力矩,减小轮胎侧滑,使着陆飞机快速达到对称着陆状态.弹性机体能够吸收、耗散着陆时的冲击能,改善减震器性能,提高乘坐舒适性,为减轻起落架系统重量和进一步改进起落架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光纤陀螺以其优点适合空间飞行器定姿要求,但长期在轨飞行必须对光纤陀螺进行自标定。通常采用高维复杂陀螺模型计算实时性误差,而采用舍去状态量的降维模型影响系统定姿精度。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星敏感器观测,对高维陀螺模型进行可观测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降维模型,将可观测度较低的状态作为模型误差进行预测估计,保证了系统精度并大大减小了计算量。半物理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精度略高于高维模型自标定方法,计算量仅为高维模型的1/10,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994.
数据中继卫星(简称中继星)系统可为各种用户星提供优质服务,但用户星轨道高度严重影响了中继星与用户星之间的星间链路(IOL)性能。文章通过数学模型来计算IOL自由空间损耗的极值和中继星星间天线的视场角,并用STK进行了仿真验证。基于此模型,对近地圆轨道航天器和导航卫星两种用户进行了实例分析。发现对近地圆轨道用户星,自由空间损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和天线视场角均不大,设计时不需要特别考虑;而对导航卫星用户,两项参数值分别高达15dB和大于35°,需采用相应措施来避免过设计和解决视场角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低RCS齿形挂架参数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常规飞机的机翼与外挂架构成90°的二面角,成为飞机侧向的重要散射源.为求在不改变机体结构的前提下减缩飞机侧向RCS,采用齿形方案改变了挂架外形,消除了直角二面角结构,削弱了耦合效应.计算结果显示,改形的国产某型战斗机的机翼-外挂架结构的RCS在侧向重点姿态角内降低了9~13dBsm,证明了齿形改形方案能明显改善飞机侧向的耦合散射效应.在计算过程中使用了射线追踪法.   相似文献   
996.
四元数在弹射座椅性能仿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弹射座椅性能仿真中欧拉角速率方程在大幅度姿态运动时存在奇异性,以及四元数法由于姿态角的有界性而出现跳跃、难以实现全姿态角的问题,提出了四元数与欧拉角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四元数的定义、几何意义及四元数表示的运动学方程.通过四元数到欧拉角的转换,给出了仿真中四元数的积分初值计算公式;分析了弹射仿真中姿态角的跳跃和间断问题.以某型号座椅为例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对比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确认了仿真的有效性;与采用单一四元数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充分结合了四元数与欧拉角速率方程的优点,有效解决了欧拉角速率方程的奇异性和弹射仿真中全姿态角的实现.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旋量理论及距离误差的机械臂标定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机械臂的定位及定姿精度,必须对其进行标定.标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运动学模型及消除参数识别过程中外来误差的影响.分析了基于不同运动学模型时机械臂的初始位姿误差对标定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结合旋量理论与距离模型的标定用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机械臂初始位姿误差对标定的影响,解决了用D-H参数建模存在的弊端,同时能消除因机械臂坐标系统与测量设备坐标系统之间转换所带来的误差,克服了测量技术上的困难.仿真计算验证了这种新标定数学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8.
多视觉检测系统的世界坐标唯一全局标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世界坐标唯一全局标定方法,以双电子经纬仪三维测量系统为总体测量坐标系,在现场直接获得多视觉检测系统中各个视觉传感器在此测量坐标系下的特征点作为标定点,从而一次实现全部传感器的全局统一(标定),无需任何中间坐标系的转换环节,只有唯一的双经纬仪三维测量坐标系,坐标转换环节少,标定过程简单.对双经纬仪三维测量系统的像坐标和物坐标测量精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际测量中经纬仪获得较高测量精度时的取点范围,针对一实际的结构光多视觉检测系统进行了标定实验,获得了RMS(Root Mean Square)误差不超过0.24mm的标定精度.   相似文献   
999.
针对三维测量大量程和高精度测量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双目视觉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向被测物投射间距可变的光栅条纹,将不同曲率的被测表面进行相位编码,由相位匹配得到被测物稠密的立体匹配点云;再由标定出的摄像机内外参数计算出被测物的精确三维坐标.为了解决传感器单元测量区域较小的问题,系统通过步进电机控制传感器移动,获取大型物体的全场三维数据点云;最后利用四元素法,实现大型物体的三维数据拼接.该系统长度测量标准差为36 μm,角度测量与坐标测量机(CMM)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0.2%.给出了某V型面三维实测的数据重建结果.对某大型特件(360 mm×300 mm)经过三维拼接正确复现了其三维形貌.该系统对于解决大型构件三维形貌的在线高精度检测问题具有较高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介绍一种利用功率检波电平实现对宽带微波雷达信号源的输出功率进行功率定标的方法,以及在不同工作环境下(主要指微波机箱的工作温度)精确实现功率衰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