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航空   87篇
航天技术   50篇
综合类   17篇
航天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相位重合点检测技术的频标比对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位重合点检测是一种高准确度测量周期性信号参数的技术,已实际应用于高准确度频率计中。介绍了相位重合点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频标比对系统中的应用。实际工作情况证明,采用相位重合点检测技术的频标比对系统,具有电路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测量分辨力达到了100 ps量级。  相似文献   
72.
核推进的空间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比较太阳系各天体探测所需速度增量与各种推力器能达到的喷射速度,阐明核推进对于太阳系探测的重要性;随后,在简要介绍几个典型的基于核推进的空间任务设计方案后,通过参数化宇航动力学分析,阐明在当前或近期可达到的技术水平下,基于各种核推力器的航天器所能实现的任务能力,并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指明改进方向.分析表明,化学推进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要真正实现太阳系内广阔区域的大规模探索开发,必须依靠核推进;基于固堆核热推进的当前技术指标已经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雄心勃勃的航天任务需要,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广泛应用是可以预期的;核电推进尽管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但要能够在近期的航天愿景任务中获得超越固堆核热推进的优势,尚须在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突破,尤其需要大幅降低核电源质量.  相似文献   
73.
介绍了一种用于GPS时差比对数据处理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在Matlab环境下编写了离散时间形式的卡尔曼滤波算法程序,利用该算法对GPS信号与铯原子频标的时差比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最后介绍了该算法的数字芯片FPGA实现。  相似文献   
74.
为评估现阶段北斗三号卫星共视时间比对性能,基于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和捷克光电研究院(TP)各自保持的国家时间基准系统,开展了基线长度约7500 km的北斗三号卫星亚欧共视时间比对试验。首先从单站北斗卫星可视数及其卫星高度角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频率响应法确定Vondrak滤波平滑因子后对共视比对数据进行了降噪处理,最后将北斗三号卫星共视时间比对结果与北斗二号卫星及GPS共视时间比对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当前北斗全球组网阶段,北斗三号卫星在中捷共视可视卫星数比北斗二号卫星少的情况下,其共视时间比对精度达到1.16 ns,较北斗二号提升约19%,10000 s以内的时间和频率稳定度也优于北斗二号。  相似文献   
75.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热敏电阻功率座的对称双线结构的矩形波导微量热计的设计和传递标准有效效率计算方法。给出了功率基准热电堆测量曲线及该频段毫米波功率传递标准量值结果。这种新的微量热计将作为我国毫米波功率基准,它将我国的毫米波功率测量能力提高到了75GHz。国际比对是国际多边证书互认的基础,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准入的质量认证基础,国际关键比对是比对活动中的核心活动。文章介绍了我国参加毫米波WR-22(33GHz-50GHz)国际关键比对情况。  相似文献   
76.
针对纳米到皮米量级星间激光测距,在地心非旋转坐标系(GCRS)下,考虑卫星轨道摄动引起的广义相对论效应,建立了星间单向以及双向星间激光相位比对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地球主引力场范围内轨道摄动引起的广义相对论效应对星间激光相位比对误差的影响,并通过星间激光相位比对误差计算星间激光测距误差.不同轨道高度的卫星仿真结果表明,对...  相似文献   
77.
In this research, as part of working towards improving the IRI over equatorial region,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erived from GPS measurements and IRI-2007 TEC predictions at Chumphon station (10.72°N, 99.37°E), Thailand, during 2004–2006 is analyz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IRI-2007 TEC predictions is compared with the TEC from the IRI-2007 TEC model with the option of the actual F2 plasma frequency (foF2) measurements as well as the TEC from the GPS and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 The Chumphon station is located at the equatorial region and the low latitude of 3.22°N. For a declining phase of the solar cycle (2004–2006),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RI-2007 TEC underestimates the IRI-2007 TEC with the foF2 observation at the nighttime by about 5 TECU. The maximum differences are about 15 TECU during daytime and 5 TECU during nighttime. The overestimation is more evident at daytime than at nighttime. When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 root-mean square error (RMSE), we find that the highest RMSE between GPS TEC and IRI 2007 TEC is 14.840 TECU at 1230 LT in 2004 and the lowest average between them is 1.318 TECU at 0630 LT in 2006. The noon bite-out phenomena are clearly seen in the IRI-2007 TEC with and without optional foF2 measurements, but not on the GPS TEC and IGS TEC. The IRI TEC with optional foF2 measurements gives the lowest RMSE values between IRI TEC predicted and TEC measurement. However, the TEC measurements (GPS TEC and IGS TEC) are more correct to use at Chumphon station.  相似文献   
78.
“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中国两次绕月探测中 CCD 立体相机所采用的技术与创新,并与国际同类相机所获取的图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嫦娥二号”(CE-2)卫星CCD立体相机的综合创新集成技术--“单镜头两视角同轨立体成像、时间延迟积分图像传感器(TDICCD)推扫、速高比补偿”,并从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出发进行探测灵敏度及成像动态范围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确定了总体技术方案,包括光、机、电的优化设计以及对月探测中首次采用TDICCD的技术困难与对策;特别讨论了速高比补偿的方案及实施途径,并进行了在轨试验验证。文章最后分别给出了虹湾地区成像分辨率为1.3m以及全月面分辨率为7m 的代表性图像,图像清晰、层次丰富,显示出中国在对月立体成像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79.
文章分析了现在高校收费的由来、现在高校收费的调查情况、学费与人均收入之比较、与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高校收费与教育成本的比较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0.
为了实现高精度原子时标的远距离溯源需求,构建一种基于光纤双向时间比对的溯源系统,结合光纤双向时间比对技术指标高的优点,实现本地原子时标向远端标准时间进行溯源,通过采用主备路设备冗余备份机制,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光纤双向时间比对的技术手段,获得了与标准时间溯源时差优于1 ns,溯源效果达到日频率稳定度在5E-15以内,同时利用主备路时间同步技术实现了主备路时差优于0.3 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