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41篇
航空   263篇
航天技术   10篇
综合类   13篇
航天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以硅乙烯基1,7-碳硼烷为B源与含乙烯基硅氮烷反应生成了一种新型的SiBCN杂化树脂。采用FT-IR、DSC、TGA和Py GC-MS对树脂的结构、固化行为、热稳定性、热裂解反应和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用Kissinger方程和FWO法计算出了固化反应和热裂解的表观活化能,分析了树脂的裂解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这种杂化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放热峰,固化表观活化能为113.55 k J/mol,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N_2气氛下,T_d~5为459℃,900℃下的残碳率为73.1%。随着裂解反应程度的增加,树脂裂解的表观活化能增加,动力学热稳定性增强。当裂解温度为300℃时,树脂主要发生转氨基反应,裂解产生NH_3;500℃时,有机基团脱除,树脂裂解产生NH_3、CH_4和CH_2=CH_2等烯烃;650℃时,裂解气体种类进一步增加,生成一系列烷烃和烯烃。  相似文献   
342.
T700/PEEK热塑性自动铺放预浸纱制备质量控制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然  李勇  还大军  王鑫  褚奇奕 《航空学报》2018,39(6):421842-421842
为满足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自动铺丝(AFP)成型工艺的原材料需求,研究了粉末悬浮法浸渍制备T700/PEEK预浸纱关键工艺参数及预浸料性能,分析聚醚醚酮PEEK浸渍连续碳纤维过程中不同工艺参数(悬浊液浓度、超声功率、张力、牵引速率、浸渍温度、辊压温度及压辊间隙)对预浸纱质量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T700/PEEK预浸纱内部孔隙率及界面结合状态,将粉末悬浮法制备的T700/PEEK预浸纱模压制备了热塑性复合材料单向层合板试样,并测试了其热塑性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预浸纱含胶量与粉末悬浮液浓度变化线性正相关,且随超声功率的增大而升高;浸渍过程中伴随温度的升高以及牵引速率的减小,预浸纱宽度变小、孔隙率降低,随着张力的增大,预浸纱宽度增大、孔隙率降低;辊压成型过程中随着温度的提高以及压辊间隙的减小,预浸纱宽度增大、孔隙率降低。综合考虑各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获得优化的热塑性预浸纱制备工艺参数:浸渍温度为360~370℃,辊压温度为330℃,压辊间隙为0.1 mm,牵引速率为15~20 mm/s,张力为7 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树脂与纤维界面结合紧密,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可降低至1.8%,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为73.43 MPa,纵向拉伸强度达1.71 GPa。  相似文献   
343.
树脂含量对芳纶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树脂含量对芳纶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主要是浸胶纤维强度,压力容器中纤维强度的发挥系数,容器特性系数pV/Wc。给出了按混合定律计算复合材料强度的修正系数,提出了对容器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其内外层含胶量的均匀度,并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容器内外层树脂含量分布更为均匀,容器的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44.
微波固化环氧/酸酐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实验及测试,初步研究了微波固化的条件及微波固化对环氧/酸酐体系浇铸体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固化树脂浇铸体比热固化树脂浇铸体压缩强度高15.8%,固化物拉伸强度比热比树脂高13.2%,弯曲强度比热固化树脂高10.7%,微波固化树脂的耐热温度比热固化物低10℃。  相似文献   
345.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高硅氧/酚醛预浸布的树脂含量、挥发分含量和预固化度等质量指标进行了在线测定。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所建立的树脂含量、挥发分含量和预固化度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99.20、99.14和99.11,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298、0.144和0.124。利用外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t-检验,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近红外的测定结果和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对比,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该方法在预浸布生产线的应用,为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346.
王柏臣  黄玉东  陈平  高禹 《固体火箭技术》2007,30(2):166-169,180
对比研究乙醇、丙酮和四氢呋喃(THF)溶剂对RTM成型石英/酚醛复合材料溶液浸润过程和性能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研究酚醛树脂组成及其在石英纤维表面的动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溶剂与酚醛树脂分子之间在石英纤维表面形成竞争性吸附,石英纤维表面硅烷偶联剂和不同酚醛树脂溶液组分间发生界面化学反应,从而影响树脂在RTM模具内部不同位置的分布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溶剂形成氢键能力的增强,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四氢呋喃、丙酮、乙醇。  相似文献   
347.
为了揭示低地球轨道环境中的原子氧对粘结固体润滑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MoS2/酚醛环氧树脂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并在原子氧地面模拟没备中对其进行辐照.采用球盘摩擦试验机考察了辐照前后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了辐照对涂层表面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原子氧辐照增大了涂层的摩擦系数,降低了其耐磨性.表面结构和组成分析表明,原子氧辐照引起涂层中固体润滑剂MoS2发生部分氧化和粘结剂发生部分降解,使得涂层表面的O含量显著增大,而C含量明显降低.原子氧辐照引起的涂层表面结构和组成的变化是其改变粘结固体润滑涂层摩擦学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8.
硼酚醛烧蚀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介绍了炭布增强硼酚醛烧蚀材料(2D C/FB)的制备,研究了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酚醛FB树脂900℃残炭率高达70%,高于普通酚醛树脂(钡酚醛),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2D C/FB材料力学性能和烧蚀性能优异,剪切强度高达39.7MPa。  相似文献   
349.
在酸掺杂条件下,原位合成了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插层氧化石墨烯(GO)的GO/POSSC-I复合材料。通过SEM、XRD、IR等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大量具有核-壳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POSS纳米粒子插层至片层结构GO表面。在增强双马树脂固化过程中,GO/POSSC-I良好分散于双马树脂基体中形成黑色均匀固化物。DMA试验结果表明,GO/POSSC-I增强粒子对基体中有机碳链运动形成了显著的限制作用,提升材料热稳定性能,最佳玻璃化转变温度相比未增强双马树脂提升约127 ℃;同时,GO/POSSC-I能够通过裂纹钝化或拨出效应,增强材料力学性能,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相比未增强双马树脂分别提升16.5 %和3.4 %。  相似文献   
350.
A novel benzoxazine (BOZ) monomer is synthesized by a pot method with solvent-free to blend with cyanate ester (CE). A soluble intermediate is obtained after being cured for 20 h at 80 ℃. The two model compound and the blends are analyzed with the infrared radiation (I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intermediate of the iminocarbonate and BOZ structures is formed by the ring-open BOZ reacting with the cyanate groups and ring-unopened BOZ. Moreover, rearrangement and ring-opening occur in the postcure of the intermediate to form the alkyl isocyanurate structure with polybenzoxaz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