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7篇
航空   238篇
航天技术   66篇
综合类   50篇
航天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7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4):1154-1165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geometrical modifications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Q-1 predator Unmanned Combat Aerial Vehicle (UCAV)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he investigations are performed for 16 flight conditions at an altitude of 7.6 km and at a constant speed of 56.32 m/s. Two models are analysed, namely the baseline model and the model with external geometrical modifications installed on it. Both the models are investigated for various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16°, angles of bank from 0° to 6° and angles of yaw from 0° to 4°. Due to the unavailability of any experimental (wind tunnel or flight test) data for this UCAV in the literature, a thorough verification of calculations process i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confidence level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analysis quantifies the loss of lift and increase in drag for the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MQ-1 predator UCAV along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all conditions. Local improvement (in drag) of up to 96% has been obtained by relocating external modifications, whereas global drag force reduction of roughly 0.5% is observed.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geometrical modifications on the control surfaces indicate the blanking phenomenon and reduction in forces on the control surfaces that can reduce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UCAV.  相似文献   
72.
卫星表面在地磁亚暴环境下积累电荷的现象是必然的。由于表面间物性的差别,这种积累将是不均衡的,然而一旦建立了电势差,那末表面与表面,表面与构架间就会存在电荷交换,使电势差逐渐趋于减小。文章试图通过物理模型的建立,由此推导出面间电势差变化与表面电势值及表面的电导、电容的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明确的数学模型,以利卫星表面充电状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3.
气泡-液体两相湍流规律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气泡究竟是加强还是削弱液体湍流,或者何时加强何时削弱液体湍流,尚有待深入探讨.本文用作者们提出的二阶矩液体-气泡两相湍流模型即两相雷诺应力方程模型模拟了二维通道内气泡-液体闭式多股射流在不同含气率和不同进口速度下的气泡和液体湍流脉动速度.预报结果和文献中给出的实验结果趋势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出低含气率及低进口速度下气泡增强液体湍流,高含气率及高进口速度下气泡削弱液体湍流的规律,澄清了众说纷纭的看法.  相似文献   
74.
真空出气对星用聚酰亚胺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卫星介质材料在真空环境下的出气有可能对材料本身的介电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增加长期服役卫星寿命末期的充放电风险。文章以卫星上常用的聚酰亚胺材料为对象,通过地面90Sr-90Y辐照源加速辐照试验研究了在材料真空出气后其表面充电平衡负电位的变化,并据此计算出材料电导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5 pA/cm2电子辐照强度下,聚酰亚胺样品的电导率随着出气量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在总质量损失达到0.5%时,电导率减小一半左右。初步分析了出气导致电导率下降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对卫星寿命末期充放电防护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用于被动寻的导弹的基于光流带落角约束的导引规律,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小的落角误差,而且该导引律不要求弹目距离信息,克服了被动寻的导弹不能测距的约束.基于采用光学传感器和光流算法的测量模型,受昆虫导航的启发,利用光流信息进行被动寻的导弹的导引和控制.同时借鉴偏置比例导引律的结构,重新设计偏置项,实现导弹以期望的落角命中目标.仿真表明,拦截地面运动目标时,该导引律在保证小脱靶量的同时,基本达到期望的落角,对于测量噪声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6.
从分子动力学模拟角度提出了一种分布式航天器群导航控制方法,可使行星中心开普勒轨道上的航天器群在有限的感知信息条件下自发实现图形编队.该法基于人工势场技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改造自C-W方程的外围全局汇聚势场和基于Tersoff-Brenner势的局部塑形势场.前者将各航天器导引至预设汇聚点附近,后者进一步使各航天器自我调整彼此相对位置,最终编成期望构型.此外,引入一速度依赖型耗散项以确保任意初始分布条件下图形编队均收敛.通过地球同步轨道上航天器群正四面体构型(含中心,即金刚石结构单元)编队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将编队脚本简单修改,该法还可方便用于其它类碳元素同素异形体构型的塑造,如石墨晶体结构单元正六边形等.  相似文献   
77.
利用人工势函数法的卫星电磁编队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星电磁编队是指利用卫星之间相互作用的电磁力进行卫星相对运动控制,对控制律的要求主要是计算量小和能避免碰撞.以目标星对参考星的相对运动矢量作为控制对象,分析了使用电磁力控制卫星编队的可行性,结果是如果编队卫星磁矩能够任意控制,那么卫星相对运动也能完全控制.设计了人工势函数,以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矢量作为变量,人工势函数在达到控制目标时为最小值,在碰撞的位置具有局部最大值.设计的控制律能够实时调整控制参数,能够保证电磁线圈控制电流不至于饱和,以及人工势函数导数在控制过程中小于零.仿真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律能生成编队构型并避免碰撞,而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78.
以西安市某办公大楼为例,借助软件DeST对该大楼供冷季和供暖季的空调动态负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冷热源配置状况的调查和该建筑空调负荷的特点,以及能源结构,充分考虑节能,提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上比较合理的冷热源组合方案。通过比较各方案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和能源转换方式的能耗指标,综合评价了各方案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79.
基于燃气马力的物理内涵,推导出了燃气轮机各部件的燃气马力效率的表达式。根据各种效率具有“同时归一”的特性,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上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各种参数对燃气马力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气马力效率不仅和部件效率有紧密的自然关系,还和其他热力参数(例如压比)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并从燃料燃烧的燃气马力效率的角度优化了压气机压比。  相似文献   
80.
基于广义的物理内涵,推导出了燃气轮机的各部件的广义效率的表达式.根据各种效率具有"同时归一"的特性,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上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各种参数对广义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气广义不仅和部件效率有紧密的自然关系,还和其他热力参数(例如压比)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并从燃料燃烧的广义效率的角度优化了压气机压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