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7篇
航空   238篇
航天技术   66篇
综合类   50篇
航天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本文用NND格式计算了具有复杂涡结构的细长锥体有攻角绕流问题,着重研究了非对称分离的分岔现象以及分岔前后涡结构的演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大约在a/(2β)=1.0时,N-S方程出现分岔解,同时还给出了分岔前后涡结构及物理最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52.
本文对铜—铜镍(康铜)(T)、镍铬—铜镍(康铜)(E)、铁—铜镍(康铜)(T)和铂铑13—铂(R)四种热电偶,根据温度 T→电势 E 的分度公式,采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得出了电势 E→温度 T 的拟合公式,与分度公式比较,最大偏差在0.04℃以下,0℃以上的回归公式最大偏差小于0.02℃。  相似文献   
253.
三维波动板加速运动的推进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非惯性系中的线性非定常势流理论,利用非定常涡环面元法在时域内分步求解了三维波动板沿直线作加速运动时的绕流问题,讨论了波板的推进性能与波动的无量纲相速度、展弦比和运动加速度等因素的关系,以此模拟鱼类加速平游状况。  相似文献   
254.
众所周知,“简单金属离子”可在电极上放电。而络阴离子,如:Zn(oH)_4~(2-),CU(CN)_4~(2-),Ag(CN)_2~-,等等,能逆电场力跑到阴极表面去放电,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本文扼要阐述引起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55.
绕三角翼旋涡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高清晰度的N-S方程数值模拟对绕大后掠三角机翼的旋涡流动结构及旋涡破裂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机翼背风面上复杂的旋涡流动结构,绘制了流动横截面上的截面流线。算例的计算采用了隐式近似分解格式。  相似文献   
256.
跨声速机翼非定常气动力的全位势粘位迭代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H型网格,守恒型非定常全位势方程的时间精确近似因式分解差分地计算二维,三维的跨声速非定常位势流,用准定常,准二维方法计算边界层位移厚度,通过粘位迭代得到的跨声速翼型,机翼的非定常气动力,所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257.
分析了焊接回路中连接处产生热量和焊接处产生热量的关系及其对整机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焊接回路中连接处采用相同材料,消除接触电阻,连接电位差,扩大接触面积,加强流动水冷却是减少发热的主要措施。提高焊机使用的稳定性是确保焊机固有可靠性,延长焊机的使用寿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58.
船舶涡旋流堵漏桨叶位置与涡旋流形成效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涡旋流堵漏方法是为克服现有堵漏手段存在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新技术思想。在自行设计制作了专门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分别利用柔性桨叶和刚性桨叶进行了一系列涡旋流堵漏实验,定量研究了桨叶工作位置对破口进水量的影响规律,进而揭示了桨叶位置与涡旋流形成效果的关系。实验结果发现:当桨叶与破口处于同一高度且距离破口越近时,对降低破口进水量的效果越明显,使用于堵漏的时间可延长300%以上。这一结论可为船舶涡旋流堵漏方法的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59.
Time–distance helioseismology is one of the local helioseismology techniques that are used to derive the interior properties of the Sun. It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structures and flow fields beneath sunspots on local scales, as well as used to derive interior rotational rates and meridional flow velocities on global scales. In addition to the efforts in improving time–distance measurements and inversions, theoretical modeling is also carried out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sensitivity kernels. Recently, by use of realist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solar convection, we have also started to investigate the validity of time–distance studies.  相似文献   
260.
An analytic model for the motion of a positively charged lunar dust grain in the presence of a shadowed crater at a negative potential in vacuum is presen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dust grain executes oscillatory trajectories, and an expression is derived for the period of oscillation. Simulations used to verify the analytic expression also show that because the trajectories are unstable, dust grains are either ejected from the crater’s vicinity or deposited into the crater forming “dust ponds.” The model also applies to other airless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such as asteroids, and predicts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near lunar sunset, oscillating dust “canopies” or “swarms” will form over negatively charged cr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