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6篇
航空   308篇
航天技术   36篇
综合类   14篇
航天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阐述了在微波暗室内使用紧缩场和平面近场扫描测量双站RCS(Radar Cross Section)的方法,并用天线耦合公式、平面波综合和等效原理将近场变换到远场.分析了采样、有效角域和窗函数对测量性能的影响.半波长的采样可满足测量的要求,欠采样会侵蚀有效角域范围.虑及综合口径的等效投影,完善了有效角域的估计公式.驻相法分析了近远场变换对近场的近似局部依赖性.并且使用窗函数来抑制扫描截断误差,提高测量精度.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测量方法和性能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42.
脉冲爆震燃烧器混合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FD程序分别对切向、轴向和径向供气方式的混合室中油、气的混合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切向进气有助于油气的充分混合,但是油、气分布不均;轴向进气时油、气分布比较均匀,但是油气的混合不够充分;而径向进气的油气分布、混合程度介于切向与轴向进气之间.能耗较大.设计了四种混合室结构,进行了基于两相无阀脉冲爆震燃烧器(PDC)的热态试验研究,找到了利于点火、起爆迅速的混合室结构.  相似文献   
343.
杨强  冉军辉  李名家  林枫 《推进技术》2022,43(4):387-395
为了对比双燃料燃气轮机燃烧室使用不同气液条件下的性能,在燃烧室试验台架上,采用连续气源和单火焰筒试验件,对该型双燃料燃烧室进行了天然气及轻柴油燃料条件下的燃烧效率特性、火焰筒壁面温度分布、出口温度分布、压力脉动及总压损失特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比柴油燃料,双燃料燃烧室在使用天然气燃料时,燃烧效率稍低,火焰筒壁温偏...  相似文献   
344.
不同轴承壁面沟槽诱导油液穿透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速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在轴承外圈内壁开设沟槽,采用流体动力学对高速轴承壁面沟槽模型进行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利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对轴承环间气液两相流界面进行动态捕捉,分析油液在沟槽诱导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和分布特点,探究阻碍油液进入腔内的影响机理。分别研究了沟槽形状、深度、方向以及喷油参数等因素对高速轴承腔内和滚道润滑油体积分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速轴承喷油润滑阶段,通过对沟槽形状、深度、方向的分析,得到圆弧形沟槽适用于高速轴承,沟槽深度为0.8 mm,沟槽方向为60°有利于油液进入轴承环间,腔内有效润滑油和外滚道油液体积分数最高。通过试验测得壁面有沟槽和无沟槽轴承腔内油液体积分数并与仿真结果对比,发现在轴承高速阶段开设壁面沟槽有利于润滑油进入轴承腔,为高速轴承的润滑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5.
带集气腔的脉冲射流冲击换热实验和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实验和数值研究了带集气腔的单股脉冲射流冲击平直靶面对流换热特性。实验测试的脉冲频率(f)为5~40 Hz,射流雷诺数(Re)为5 000~15 000,脉冲占空比(R)为0.2~0.8,射流冲击间距比(H/d)为2~10;相对于实验测试,数值计算的参数范围有所拓宽,即5 Hz≤f≤200 Hz,5 000≤Re≤20 000,0.2≤R≤1.0。研究结果表明,与无集气腔脉冲射流相比,带集气腔的脉冲射流能够增强对流换热,在驻点附近的努塞尔数大约有8%~19%的提高;集气腔的存在,在射流出口处形成紧缩效应而提高脉冲值班阶段的射流趋近靶面速度,同时在非值班阶段能够形成一定的流动惯性效应。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存在特定的、相对较优的脉冲参数,如f=80 Hz,R=0.8,对于受限空间的脉冲射流冲击,H/d=4是相对较优的射流冲击间距比。   相似文献   
346.
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过载下的三维应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三维线性粘弹性有限元模型,对固体发动机药柱、绝热层和壳体的应力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固体发动机在轴向和横向过载作用下的应力。结果表明,药柱的前后端、翼槽和壳体-绝热层交界面均是产生裂纹或脱粘的危险部位,为固体发动机的结构完整性分析和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7.
氢氧推力室再生冷却内壁故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氢氧火箭发动机在热试车后推力室再生冷却通道内壁产生裂纹的故障建立了理论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温度场与应力场的耦合计算分析。分析认为,推力室内壁在连续的发动机热试车中出现故障的机理为较大的热载荷和机械载荷的组合促使推力室内壁的组合应力超过当地的屈服极限,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所致。采用改善冷却通道的结构形式、燃烧室内壁采用适当厚度的隔热镀层、降低推力室内壁应力比R等措施可以提高再生冷却推力室的热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348.
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压推力室采用了多条液膜冷却环带技术。由于室压高和热流密度大,易出现冷却环带结构局部过热现象,局部过热(甚至局部烧蚀)有时发生在燃烧室收缩段的冷却环上沿。传热计算和对比分析表明,在降低边区混合比的同时,第一冷却环带流量增大25%,可使过热处气壁温下降约35℃。采取增加冷却环带流量、降低燃烧室边区混合比、改善液膜冷却局部喷注结构等措施有利于燃烧室壁面的热防护,可防止局部过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9.
尹军飞 《推进技术》1992,13(2):41-45
对带有导流片的突扩燃烧室的冷态流场做了初步观察和测量。实验研究包括三个导流片的后缘角,纵向及横向位置各二个,共十三个结构的流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随叶片后缘角增加,回流区的长度明显减小,总压损失增加,而且叶片的位置和结构角对流场特征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导流片控制突扩燃烧室流场的方法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350.
发动机整体多级转子盘深内腔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航空工程进展》2010,1(2):201-204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和可靠性,目前大型航空发动机的风扇盘和压气机盘大多采用整体多级盘结构,整体锻件多级转子盘便是其中的一类。该盘重量轻、性能好,但其深内腔加工是一大技术难点。本文介绍了一种先进的深内腔加工方法和加工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应用整体锻件机械加工整体多级转子,该转子不仅可以达到发动机结构减化和减重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现有设备加工,从而使我们免受诸如线性磨擦焊加工技术和设备等国外对我们在整体叶盘生产技术上的封锁和限制,为此,发动机整体多级转子盘深内腔加工技术应引起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相关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