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232篇
航空   1923篇
航天技术   258篇
综合类   69篇
航天   27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对氩气工质的连续激光推力器内加热与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包含激光吸收、化学反应、高温效应、黏性、扩散、热传导以及辐射效应等物理机制的模型.推力室内二维轴对称流场采用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描述,用SIMPLEC(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  相似文献   
52.
磁激等离子体超声速气流的瞬态加速系统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涛  李应红  张百灵  陈峰  李益文 《航空学报》2012,33(8):1375-1383
研制了基于激波风洞的热电离系统,设计了马赫数Ma=1.5的喷管和分段法拉第型实验段,并选用了合理的磁场及电场方案。采用氦气驱动氩气模式,通过在激波管低压段注入电离种子K2CO3粉末实现气流的热电离;压缩后的高温氩气启动喷管,以瞬态超声速导电流体形式通过实验段。实验结果表明:当激波管高压段压力为1.1 MPa、低压段压力为500 Pa时,喷管出口的超声速导电气流温度约为4 185.91 K,压力约为0.037 MPa;当电容电压为400 V、磁感应强度为1.0 T时,由实验段中间位置电极的放电特性可以估算出气流电导率约为78.1 S/m,单对电极输入功率约为9.46 kW;用感应电压法对加速效果进行初步评估,出口气流速度增加了29.3%,电效率为26.1%。  相似文献   
53.
航空推进系统性能寻优控制是基于模型的控制技术,各部分采用的系统模型是其关键技术之一。根据性能寻优控制的原理,分析了系统模型选择的原则。详细描述了2部分核心模型:估计模型和性能优化模型。根据寻优控制实时计算的要求,给出了状态变量模型和稳态变量模型的线性化表达式,并介绍了工程实现时模型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4.
针对两次进水的镁基水冲压发动机,对发动机总体的燃烧室长度和一次、二次进水距离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测温结果,提出金属镁以熔融液滴形式进入燃烧室,镁滴燃烧为蒸气相扩散燃烧过程.采用简化的D3/2定律计算镁滴燃烧时间,并以镁滴燃烧和雾化水滴蒸发所需时间为依据,建立了燃烧室长度和一次、二次进水距离设计方法.参...  相似文献   
55.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parameterized configuration modeling approach to develop a 6 degrees of freedom (DOF) rigid-body model for air-breathing hypersonic vehicle (AHV). The modeling process involves the parameterized configuration design, inviscous hypersonic aerodynamic force calculation and scramjet engine modeling. The parameters are designed for airframe-propulsion integration configuration, the aerodynamic force calculation is based 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he engine model is acquired from gas dynamics and quasi-one dimensional combustor calculations. Multivariate fitting is used to obtain analytical equations for aerodynamic force and thrust. Furthermore, the fitting accuracy is evaluated by relative error (RE). Trim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trol method for AHV during the cruise phase. The modeling process integrates several disciplines such as configuration design, aerodynamic calculation, scramjet modeling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e the modeling method makes it possible to conduct AHV aerodynamics/propulsion/control integration design.  相似文献   
56.
杨琪  鲍锋 《航空工程进展》2011,2(2):151-156
随着飞机和发动机设计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流体的主动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流体主动控制方式通过小尺度、局部的能量注入,特别是通过对临界点附近的控制来改变全场的流动结构,并且能够对复杂的动态系统进行精确的相位控制,所以在近年的流动控制领域变得非常活跃。本文对合成射流、等离子体、电磁体积力这些主动控制方法及其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得出结论:相对于被动控制方式,主动控制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7.
国外TBCC发动机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是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最适合的动力系统之一,配备该类发动机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具备水平起降、机动飞行和重复使用能力。本文对国外开展的TBCC研究项目(如美国的RTA、FaCET和Trijet,日本的HYPR和ATREX,以及欧洲的LAPCAT)进行了系统阐述,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各研究项目中TBCC方案特点,表明随着涡轮发动机技术的全面发展,及采用火箭引射冲压和预冷等技术,涡轮发动机的工作马赫数可扩大到4.0,且TBCC发动机具有工程可实现性,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空天动力。  相似文献   
58.
飞机总能量控制系统的研究Ⅰ——原理分析与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总能量控制是一种全新的综合飞行/推力控制技术,从控制飞机总能量的变化与分配出发,全面解决纵向飞行轨迹控制与速度控制之间的耦合问题;进而建立起一体化的综合飞行控制系统。用多变量系统解耦控制理论研究了这种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总能量控制的基本思想,建立起包含飞机纵向姿态控制回路和发动机推力控制回路的飞机质点能量运动模型,然后利用输出反馈和V规范型前馈解耦策略,对此系统进行解耦分析,设计出能实现飞行轨迹与速度间解耦控制的总能量控制律,并确定出系统的设计条件;最后以波音(Boeing)707飞机为对象,进行了具体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59.
航天器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制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设计航天器推进系统故障监测与诊断专家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具体工程背景所研制开发的诊断系统, 研究了其主要的设计思想、特点、功能以及软件需求分析,实现软/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60.
Although the auroral substorm has been long regard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magnetospheric substorm, a direct relation of active auroras to certain magnetospheric processes is still debatabl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we combine the data of the UV imager onboard the Polar satellite with plasma and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by the Geotail spacecraft. The poleward edge of the auroral bulge, as determined from the images obtained at the LHBL passband, is found to be conjugated with the region where the oppositely directed fast plasma flows observed in the near-Earth plasma sheet during substorms are generated. We conclude that the auroras forming the bulge are due to the near-Earth reconnection process. This implies that the magnetic flux through the auroral bulge is equal to the flux dissipated in the magnetotail during the substorm. Comparison of the magnetic flux through the auroral bulge with the magnetic flux accumulated in the tail lobe during the growth phase shows that these parameters have the comparable values. This is a clear evidence of the loading–unloading scheme of substorm development. It is shown that the area of the auroral bulge developing during substorm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otal (magnetic plus plasma) pressure decrease in the magnetotail. These finding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auroral bulge observations for monitoring of substorm intensity in terms of the magnetic flux and energy diss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