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航空   333篇
航天技术   151篇
综合类   46篇
航天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41.
 本文提出了一种高功率脉冲等离子体束使材料表面改性的新技术。脉冲等离子体束的功率密度约为(1~40)×10~4W/cm~2,运动能为1~5KeV,沉积能为1~25J/cm~2,脉冲时间为60μs。碳钢经脉冲等离子体束处理后,表面有新的氮化物和碳化物相(Fe_3N,(Cr,Fe)_7C_3,Cr_(23)C_6)产生;SEM金相照片表明,在钢表面区域有一层白亮层,它是碳钢高速淬火后所具有的特征;注入元素浓度沿深度的公布近似为高斯分布。表面显微硬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542.
碳纤维增强可溶性聚芳醚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碳纤维增强含二氮杂萘酮联苯型聚芳醚砜酮(PPESK)基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了研究。采用空气冷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表面进行处理。用XPS测试分析了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原丝表面元素组成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用FT-IR测试分析了经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的官能团的变化。采用动态接触角测试分析了不同处理时间下,碳纤维浸润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复合材料界面的粘结机理。采用AFM测试分析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碳纤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利用ILSS测试方法表征了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确定了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利用SEM观察了碳纤维/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破坏形貌。结果表明:对碳纤维的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为:处理功率200W,处理时间15m in。在这一条件下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ILSS值最达可提高13.5%。经过适当的等离子体处理后,碳纤维表面的极性基团的含量、浸润性能和粗糙度均得到改善,增强纤维与树脂基体间界面的粘结性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43.
等离子体激励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进行了低速、低雷诺数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抑制NACA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电压、激励电极数目和激励位置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翼型吸力面敷设不对称电极布局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在来流速度为4.27m/s,雷诺数为4.96×104的情况下,未施加等离子体激励时,从攻角为9°起翼型吸力面发生显著的前缘流动分离;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流动分离在攻角小于26°的情况下均能很好地重附到翼型吸力面表面.实验表明,流动分离越严重,对等离子体激励的强度要求也越高,等离子体激励的电压和电极组数也必须相应增大;给定的流动分离状态下,等离子体激励的电压和电极组数存在一个阈值;等离子体激励的最佳位置在流动分离起始点的前缘;雷诺数增大后,流动分离更难抑制.  相似文献   
544.
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翼型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实验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李应红  梁华  马清源  吴云  宋慧敏  武卫 《航空学报》2008,29(6):1429-1435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附面层的能力,进行了脉冲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NACA 0015翼型失速分离的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电压、位置、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对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来流速度为72 m/s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以有效地抑制翼型吸力面的流动分离,翼型的升力增大约35%,翼型的临界失速迎角由18°增大到21°。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越严重,来流速度越大,有效抑制翼型失速分离的阈值电压越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最佳位置在流动分离起始点的前缘;调节占空比,可以在控制效果相当的情况下,降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所消耗的功率;当脉冲频率使斯特劳哈尔数等于1时,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45.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design and capabilities of the Rosetta Lander’s ROMAP instrument are presented. ROMAP’s main scientific goals are longterm magnetic field and plasma measurements of the surface of Comet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in order to study cometary activity as a function of heliocentric distance, and measurements during the Lander’s descent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et’s remanent magnetisation. The ROMAP fluxgate magnetometer, electrostatic analyser and Faraday cup measure the magnetic field from 0 to 32 Hz, ions of up to 8000 keV and electrons of up to 4200 keV. Additional two types of pressure sensors – Penning and Minipirani – cover a pressure range from 10−8 to 101 mbar. ROMAP’s sensors and electronics are highly integrated, as required by a combined field/plasma instrument with less than 1 W power consumption and 1 kg mass.  相似文献   
546.
激光干涉法测量微冲量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继飞  金星  王广宇  文明 《推进技术》2007,28(5):517-521
采用激光干涉法测量微冲量是一种新的微冲量测量方法。为了有效地测量10-4~10-8N.s量级的微小冲量,对力的加载过程进行定量的描述,在激光等离子体微推进器(μLPT)研究过程中采用该方法作为测试手段。介绍了测量系统的组成及测量方法,进行典型实验并提供了实验测量结果,重点讨论了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工作对于激光干涉法应用于μN.s量级微冲量测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7.
基于等离子发生器简化模型求解电势方程,得到电场及等离子分布,并将电场对等离子的作用力耦合到流动方程中.结果表明,电场力在电极交接处附近诱导气体运动并产生"壁面射流"效应,增加低能流体动量,显著改善附面层内速度分布;与无等离子控制措施相比,分离点位置最大延迟约4%特征尺寸,再附点位置最大提前约12%特征尺寸,分离范围明显减小.此外,电压较大、电极与流体接触式布置均能提高等离子控制流动分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48.
将等离子体对中性气体的作用模型化为彻体力矢量,求解带源项的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模拟了等离子体激励器在NACA0015翼型大迎角下的分离控制效果,彻体力为净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电场力.解拉普拉斯方程得到外加电场分布,等离子体中的净电荷分布由泊松方程给出.为了较好地模拟分离涡的发展,采用了雷诺平均与大涡模拟相结合的脱体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方法.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49.
刘导治 《航空学报》1989,10(4):113-121
 本文综述了用脉冲激光等离子体发生器为航天推进动力的可能方案。由外燃式推力器起飞,磁流体风扇升空,等离子体火箭加速。发射同样的有效载荷入轨,起飞重量只及目前航天飞机的1/20,携带燃料只需目前的1/40。先进的航天飞机将加速太阳能站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50.
The local bubble     
Recently, observations with the rosat PSPC instrument and the spectrometers onboard the euve satellite have given new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Bubble. From the early rocket experiments, and in particular from the WISCONSIN Survey, the existence of a diffuse hot ga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olar system, extending out to about 100 pc, has been inferred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emission below 0.3 keV. The higher angular resolution and sensitivity of rosat made it possible to use diffuse neutral clouds as targets for shadowing the soft X-ray background. Thus, in some directions, more than half of the flux in the 0.25 keV band appears to come from outside the Local Bubble. Further, measurements of the diffuse EUV in the LISM, show surprisingly few emission lines. These findings are in conflict with the standard LHB model, which assumes a local hot (T 106 K) plasma in CIE. Model calculations, based on the non-equilibrium cooling of an expanding plasma, show a promising way of reconciling all available observations. Thus the present temperature within the LB may be as low as 4 × 104 K and its number density as large as 2 × 10–2 cm –3, giving a total pressure that is roughly in agreement with the Local Cloud.Abbreviations CIE collisional ionization equilibrium - ISM Interstellar Medium - LHB Local Hot Bubble - LB Local Bubble - LISM Local ISM - SB superbubble - SXR soft X-ray - SXRB SXR Background - VLISM Very Local ISM Heisenberg Fel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