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4篇
航空   175篇
航天技术   97篇
综合类   24篇
航天   2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8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ighttime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s measured at the L-band frequency of 1.575 GHz over Dibrugarh (27.5°N, 95°E, MLAT  17°N, 43° dip) during the ascending half of the solar cycle 24 from 2010 to 2014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measurement location is within or outside the zone of influence of the 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 depending on solar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Maximum scintillation is observed in the equinoxes irrespective of solar activity with clear asymmetry between March and September.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in the solstices shifts from minimum in the June solstice in low solar activity to a minimum in the December solstice in high solar activity year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occurrence of scintillations in the June solstice with solar activity has been observed. However, earlier reports from the Indian zone (~75°E) indicate negative or no correlation of scintillation in June solstice with solar activity. Scintillations activity/occurrence in solstices indicates a cl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s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by a collocated Ionosonde. In equinoxes, maximum scintillations occur in the pre-midnight hours while in solstices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peaks just after sunset. The incidence of strong scintillations (S4  0.4) increases with increase in solar activity. Strong (S4  0.4)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s accompanied by TEC depletions in the pre-midnight period is attributed to equatorial irregularities whereas the dusk period scintilla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sporadic-E activity. Present results thus indicate that the current location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EIA behaves as low as well as mid-latitude location.  相似文献   
82.
采用ABAQUS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66°锥形铆模压铆无头铆钉的成型过程。对成型后的试片进行了力学及金相分析,并将结果与普通半圆头铆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头铆钉的压铆变形过程为钉杆中间最早涨粗,墩头部分成型,随后钉杆部分逐步与孔壁均匀挤压的过程;随着压铆位移的增加,无头铆钉拉脱强度及剪切强度均呈上升趋势;与传统平铆模成型的半圆头铆钉相比,在锥形铆模的作用下,金属材料向钉杆流动更加均匀,墩头两侧的绝热剪切效应明显弱化。  相似文献   
83.
卫星通信与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发展,对终端设备天线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应用需求。为实现宽频带宽波束圆极化天线的设计,采用正交移相馈电网络对含有背腔的交叉偶极子天线馈电,实现了宽带圆极化单向辐射特性,同时利用磁电偶极子对交叉偶极子进行加载,展宽了天线的波束宽度,促使天线在50.7%的相对带宽内S11<-10dB,在1.3~1.75GHz的频带内轴比小于3dB,轴比小于3dB的圆极化波束宽度可达180°,增益不小于6.6dB。经实测验证,所设计的天线具有宽频带宽波束特性,同时具有结构紧凑、性能稳定的优点,适用于卫星通信与导航终端系统。  相似文献   
84.
高频冲击局部放电(PD)测试可以有效的检测电机绝缘系统的绝缘状态。根据传感器的不同,电机绝缘系统在高频冲击下PD测试方法主要有两种:高频电流传感器法和超高频天线法。试验表明:在高频冲击电压下,PD主要发生在冲击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在同一放电电压下,上升沿和下降沿的PD幅值较大;在风力发电机定子绝缘系统鉴别试验中,随着老化试验的进行,线圈的PD起始电压总体呈下降趋势。通过鉴别试验,可以确定绝缘系统的冲击电压绝缘等级及类型。  相似文献   
85.
在室内环境中,无线信道中的非视距和多径传输等效应严重影响了到达时间(TOA)定位系统的测距值精度,从而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和定位误差。将测距值优化抽象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实现视距/非视距(LOS/NLOS)场景识别的基础上,利用TOA测距误差模型和“目标-基站”间的几何约束为序列二阶非线性规划方法设置合理的初始值,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对定位测距值进行了有效校正。利用典型的TOA测距误差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利用具有TOA测距功能的无线定位节点在办公环境中进行了实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优化后的测距值精度明显优于原始测距值和传统的测距值修正方法,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针对星载SAR的特点,简述了散射波干扰的干扰原理,并针对其工程实现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典型星载SAR进行了干扰验证试验,给出了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样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7.
为了对产品进行拆卸规划,基于装配有向图提出一种部分破坏性模式下的拆卸规划方法。通过装配有向图表达产品零部件间的装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装配关系矩阵、装配连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由矩阵遍历和运算获得产品装配结构、装配深度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被破坏对象,最终完成部分破坏性拆卸模式下拆卸规划过程。将上述理论应用于摩擦驱动装置拆卸规划中,其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88.
毫米波末制导是精确制导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分析了对毫米波末制导雷达的电子对抗原理,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对毫米波末制导雷达的两点源相干干扰、非相干干扰和闪烁干扰的效能分析模型,并研究了各种干扰方式的作战运用。  相似文献   
89.
激光有源干扰是目前光电干扰领域发展的热点,如何对其实现成功防御是一个重要课题。主要讨论了激光有源干扰的各种防御措施,重点是激光测距机和半主动激光制导武器的抗干扰措施、激光防护器材的防护原理以及新体制导弹的强激光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90.
针对间歇采样转发应用于宽带ISAR干扰问题,研究了间歇采样转发信号经解线频调ISAR二维成像处理后信号特性,通过推导干扰信号对应的二维输出形式,讨论了干扰图像变化情况并由此分析了间歇采样周期和占空比对干扰效果的影响。利用数字仿真验证了干扰输出形式及图像特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将实测数据与间歇采样转发处理相结合,初步验证了间歇采样转发干扰能够形成二维ISAR假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