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0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94篇 |
航天技术 | 131篇 |
综合类 | 39篇 |
航天 | 16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392.
陆曦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6,(3):38
2013年欧美适航当局陆续宣布允许乘客在全飞行阶段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简称PED),包括处于飞行模式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与PED使用有关的适航条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已日趋成熟。为了表明飞机在PED辐射的环境下仍然是适航的,飞机制造商需要向局方表明飞机对PED前门耦合和后门耦合干扰的符合性。 相似文献
393.
394.
395.
在1×10~630×10~6的雷诺数范围内,马赫数为0.197的情况下,使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雷诺数对NHLP-2D翼型的气动力特性和流动特性的影响。建立的数值模型考虑了汇流边界层的网格处理,与已有试验和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本数值模型可信。计算结果表明,当雷诺数大于1.5×10~7时,雷诺数对气动力系数的影响明显减小,且小迎角下气动力随雷诺数呈线性变化趋势。汇流边界层高度随雷诺数增大而降低,缝翼和主翼产生的尾迹强度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弱,同时尾迹宽度逐渐减小。在高雷诺数下,襟翼尾缘处仍存在较强的缝翼尾迹,说明尾迹/边界层的相互融合作用随雷诺数增大而减小。本文为后续雷诺数对缝道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6.
本文基于单直角电桥原理,以数字式直角电桥源作为双路正交电压信号输出,搭建了交流电阻校准装置,利用单直角电桥的平衡方程,计算出待测交流电阻的阻值作为校准值。在频率1.591 55kHz、幅值有效值1V下,以标准电容100nF、交流电阻1kΩ为测试点,对交流电阻校准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建立了基于单直角电桥原理的被校交流电阻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并计算了交流电阻标准不确定度的各个分量。最后根据测量不确定度传播公式对其进行合成,计算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并通过扩展不确定度得到整个交流电阻校准装置的校准结果。 相似文献
397.
智能气囊的冲击主动控制原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气囊是一种应用智能材料结构设计的智能缓冲构件。智能气囊能在缓冲过程中主动控制冲击过载,可使缓冲过程的冲击过载更为平缓,提高缓冲保护的有效性。本文首次对智能气囊的结构组成、缓冲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对智能气囊的冲击主动控制原理进行了实验验证。其中驱动机构采用层叠电致伸缩驱动器设计,因电致伸缩材料具有执行力大、响应快、线性范围宽的特点。文中利用层叠电致伸缩驱动器设计了智能气囊排气装置,测试了其动态响应特性与缓冲驱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排气装置具有良好的驱动性能,可以满足智能气囊的排气控制要求。控制采用了一维的模糊控制方法,提高了控制的速度。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智能气囊缓冲器的原理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98.
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实现了导弹装备控制计算机测试信号的实时仿真,介绍了仿真信号的形成原理和电路设计方法,并给出了部分电路和仿真波形。结果表明,采用CPLD技术可以简化电路的设计,提高电路的仿真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99.
电致变色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电致变色技术已被应用于建筑窗、汽车防眩后视镜、飞机舷窗等领域.本文概述了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材料分类、以及特性要求,阐述了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实现应用的技术要求,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状况和最新进展.将电致变色应用在能源领域达到节约能耗的效果,极具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是其发展过程的里程碑.目前,探索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拓展应用领域(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并开发出相关的实用性产品将为电致变色技术重要的发展趋势.具有工业前景的湿化学方法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优势,将成为实现该项技术普及化的研究热点,另外,电解质层材料的研发和制备也会成为研究发展中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