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65篇
航空   393篇
航天技术   21篇
综合类   27篇
航天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振荡管内接触面的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振荡管内接触面的运动规律,推导了各种情况下接触面的最大运动距离(Lmax)的计算公式,并详细讨论了有关因素对Lmax的影响。建立了振荡管有关结构参数与流动参数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272.
Luminita A. Vese和Stanley J.Osher基于总变差最小化及Yves Meyer提出的振荡函数空间理论提出了卡通-纹理图像分解模型,直接从Vese-Osher模型的偏微分方程出发进行改进,重新选取了方程中的扩散系数,对不同类型的含纹理图像,通过对扩散系数的调整,有效地保护卡通部分的边缘,更好地提取纹理特征,从而达到提高图像分解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3.
超音叶栅激波结构研究及叶型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龙龙  周正贵  邱名 《推进技术》2013,34(8):1050-1055
对于进口相对马赫数较高的超音叶栅,合理组织激波结构是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为探索削弱激波损失的途径,建立不同激波结构的计算模型,计算得到了激波结构对叶栅性能的影响规律和特点.为设计性能良好的超音叶型,利用叶型参数化方法构造出中弧线为“S”型预压缩叶型,实现叶栅通道内预压缩及一道斜激波加一道正激波增压;利用优化软件对上述叶型进行优化,叶栅性能提升明显;优化结果显示,正激波位置对超音叶栅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4.
苏丹  张伟伟  全金楼  马明生  叶正寅 《航空学报》2014,35(12):3232-3243
为了考虑叶轮机叶片结构与流体之间的耦合效应,同时提高叶轮机颤振数值研究的效率,发展了一种基于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ROM)的叶栅耦合颤振分析方法。该方法运用时域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计算少数几个叶片的非定常气动力,通过系统辨识及一些假设构建整个叶栅振动的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并在状态空间耦合叶栅结构动力学方程建立叶栅气动弹性方程,采用特征值和时域仿真分析该系统稳定性。运用该降阶耦合方法对STCF4(Standard Test Configuration 4)以及NASA Rotor67叶栅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通过与直接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构动力学(CFD/CSD)耦合方法和非耦合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且该降价耦合方法的计算效率相对于直接CFD/CSD耦合方法提高了1~2个量级,为叶轮机气动弹性参数研究、失谐研究以及多模态耦合计算等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275.
边界层吸气对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损失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气机角区的大范围回流通常会引起叶片通道中的三维阻塞现象,并伴随有强烈的掺混流动损失。采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开发的TRACE程序,在其推进技术研究所的高速压气机叶栅试验台(包含5个NACA65K48直叶片)上,研究了位于端壁上的边界层吸气措施——叶片弦中近尾缘吸气槽(MTE)对该直压气机叶栅通道的角区分离进行控制,减小二次流动损失,进而削弱其对总损失的影响。通过基于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与相应的试验研究对比,端壁边界层吸气能够较好地重新组织角区气流流动,减弱附着于叶片吸力面尾缘的集中脱落涡,使得角区分离涡强度显著降低,由此引起的二次流损失也明显降低,与无吸气状态相比最大降幅可达81.2%;在设计状态下采用吸气流量率为1%的MTE,总压损失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在数值计算中,降幅为15.2%;试验测量中为9.7%。  相似文献   
276.
叶型对扩压叶栅角区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凌敬  杜鑫  王松涛  王仲奇 《推进技术》2014,35(9):1216-1226
为了在叶型设计阶段尽可能减小角区分离的可能性,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角区分离形式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以及叶型参数对角区分离形式和分离范围的影响。角区分离改变了吸力面的静压分布,静压沿叶展方向呈现出"C"型压力分布,与开式分离相比闭式分离加剧了吸力面的"C"型压力分布,闭式分离造成下端壁吸力面最低压力点后的流向逆压力梯度增加。分离降低叶栅扩压能力,增大损失,与开式分离相比闭式分离的气动性能降低更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角区分离受叶型参数的影响较大,随着叶型相对厚度的增加、中弧线挠度增大、最大厚度位置后移吸力面最大厚度位置之后的型线曲率的变化梯度增大,吸力面最低压力点之后的流向逆压力梯度和吸力面展向压力梯度增大,进而增大角区分离范围,改变分离形式,由开式分离向闭式分离转变。  相似文献   
277.
本文根据激波-膨胀波理论,忽略了反射波对翼面压强分布的影响,把斜激波之后和通过一族主特征线的压强展成级数,给出了沉浮和俯仰谐振翼型表面压强分布的近似解析解。然后应用片条理论导得三维机翼振动导数的闭式解。文中给出三角形机翼俯仰导数的几个实例,数值结果与现有其它方法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78.
在不同叶顶间隙下涡轮叶栅的拓扑与旋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拓扑原理分析了叶顶相对间隙的0.023和0.036的涡轮直叶栅和正,反弯叶栅的壁面流谱,发现在两种间隙不同类叶栅的拓扑与旋涡结构在叶顶和吸力面壁角明显不同,探讨了判别形成的机理及其对能量损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9.
涡轮叶片表面气膜冷却的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压力面和吸力面各有双排气膜孔冷却的涡轮导向叶片表面进行了详细的传热实验研究,在不同吹风比下获得了当地气膜冷却效率和换热系数,结合流场测量结果分析了叶片表面冷却和换热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孔排位置叶片表面气膜冷却效率和换热规律有很大不同,孔排位置一定时,冷却效果主要由吹风比决定。结果还表明尽管冷气喷射使型面换热系数随吹风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气膜冷却还是能有效的降低型面的热负荷,其中以中吹风比喷射时冷却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80.
为了弄清扩压叶栅端壁角区旋涡对湍流特性分布的影响,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测量了平面扩压叶栅中角区流动的湍流特性.对测量结果的分析表明:流向涡的核心区域及旋涡与附面层相互作用区域的湍流动能增加.同时,旋涡和旋涡运动强烈影响着雷诺正应力和切应力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