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82篇
航空   187篇
航天技术   430篇
综合类   13篇
航天   4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st Engineering' which means to design a vehicle system for minimum development cost and/or for minimum operations cost. This is important now and for the future since space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primarily a commercial business in contrast to the past where it has been mainly a subject of military power and national prestige. Sever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for minimum-cost space launch vehicle configurations, such as increasing vehicle size and/or the use of less efficient rocket engines in order to reduc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cost. Further a cost comparison is presented on single-stage (SSTO)-vehicles vs. two-stage launchers which shows that SSTOs have lower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cost although they are larger, respectively have a higher lift-off mass than two-stage vehicles with the same performance. The design of a space tourism-dedicated launch vehicle is an extreme challenge for a cost-engineered vehicle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cost per seat not higher than $50,000. Finally an outlook is presented on the different options for manned Earth-to-Moon transportation modes and vehicles – another most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cost engineer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arge cost of such a future venture.  相似文献   
192.
编队飞行区域性导航卫星和位置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个由4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编队飞行组成区域性导航系统方案。采用精确描述相对运动的编队飞行运动学模型,设计编队飞行各卫星轨道参数。在考虑地球同步轨道主要摄动条件下,进行编队飞行队形变化动力学仿真。根据仿真结果,估算区域性导航精度在十米至二十米范围内。除此以外,还研究编队飞行位置保持控制策略和燃料消耗估算。这是至今为止在相同精度和相同覆盖区条件下卫星数量最少的,也是投资经费最低的导航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93.
太阳同步卫星的轨道设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陈洁  汤国建 《上海航天》2004,21(3):34-38
在轨道六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卫星太阳同步轨道设计时降(升)交点地方时、升交点赤经,以及冻结轨道参数等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在轨道交点周期、回归圈数、回归周期、重复周期和其他因素等约束条件下的轨道设计要点。最后给出了一个轨道高度750~800km,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冻结轨道和回归轨道的算例。  相似文献   
194.
两圆轨道之间的双共切转移轨道是其近地点和远地点分别在这两个圆轨道上的椭圆轨道。本文用两次冲量法给出了沿双共切椭圆轨道实现从一圆轨道向另一圆轨道转移的最优方案,并考虑到地球扁率造成的轨道摄动。文中的所谓圆轨道指的是变轨时刻的密切轨道为圆形的轨道,是对近圆轨道的近似替找。  相似文献   
195.
协同优化在卫星多学科设计优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裴晓强  黄海 《宇航学报》2006,27(5):1054-1058
探讨以遗传算法为优化上具的协同优化方法在卫星总体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各学科间耦合关系。首先对基本协同优化方法的流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然后以对地观测卫星总休优化设计为对象,研究如何利用协同优化方法建立此问题的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融合了遗传算法的协同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对地观测卫星总休优化设计,学科间耦合设计变量以及耦合状态变量的一致性误差均接近0.01%。  相似文献   
196.
为了分析大气阻力摄动对卫星编队队形的影响,利用相对轨道根数法推导了包含大气阻力摄动的卫星编队相对运动的状态转移方程。仿真结果表明当几何形状和质量不同的两颗卫星在低轨道做编队飞行时,大气阻力摄动对编队队形的影响很大而不能忽略;当主卫星的半长轴相等时,主卫星轨道的偏心率越大编队飞行受大气阻力摄动的影响也越大;大气阻力摄动主要影响编队飞行迹向相对距离。  相似文献   
197.
王歆  刘林 《宇航学报》2001,22(5):62-65
星际探测器轨道的特征与探测目的密切相关,对目标天体两级地区进行探测显然采用的是极轨道(或接近极轨道)。对于这类卫星(或称轨道器),如果轨道半长径较大,则会因第三体报骚动国导致轨道偏心率增大,使其近星距减小到等于目标天体的赤道半径而落到该天体上,结束其运动寿命,即使目标天体不存在大气(如月球等)亦会如此。  相似文献   
198.
199.
摘要: 国内外航天器姿轨控系统广泛应用基于1553B内总线的体系结构.针对国内航天器姿轨控系统内部1553B总线数据协议不统一带来的可集成性、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ECSS标准的姿轨控系统内1553B数据总线协议,从姿轨控系统内部总线数据业务需求分析出发,提出了四层结构的数据协议体系结构,重点介绍了在应用支持层和链路服务层应用ECSS标准的总线协议设计,并说明了协议的应用情况.应用该国际通用的标准协议,有助于实现国内航天器姿轨控系统内1553B总线数据协议的标准化,进而提升姿轨控系统体系结构的可集成性、可扩展性、以及星载设备(含软件)的通用化.  相似文献   
200.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gnetic disturbance onsets, aurora dynamics and particles injections at the geostationary orbit have been analyzed in detail for 25 sawtooth substorms. It is shown that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above signatures of the substorms onset is typical of the powerful sawtooth substorms, unlike the isolated (“classical”) magnetospheric substorm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e aurora in case of saw-tooth substorms is permanently high level of auroral activity irrespective of the magnetic disturbance onsets and the double oval structure of the aurora displa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rora behavior and the particle injections at geostationary orbit is also broken.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the classical concept of the substorm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by Akasofu (1964) for isolated substorms, is not workable in cases of the sawtooth disturbances, when the powerful solar wind energy pumping into the magnetosphere provides a permanent powerful aurora particle precipitation into the auroral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