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254篇
航空   1078篇
航天技术   136篇
综合类   184篇
航天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7 毫秒
90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12):3073-3081
Transition prediction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of fluid mechanics. For subsonic and transonic aerodynamic flows, eN method based on Linear Stability Theory (LST) is usually adopted reliably to predict transition. In 2013, Coder and Maughmer established a transport equation for Tollmien-Schlichting (T-S) instability so that the eN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general Reynolds-Average-Navier-Stokes (RANS) solvers conveniently. However, this equation focuses on T-S instability, and is invalid for crossflow instability induced transition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flow instabi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boundary layers. Subsequently, a transport equation for crossflow instability was developed in 2016, which is restricted to wing-like geometries. Then, in 2019, this model was extended to arbitrarily shaped geometries based on local variables. However, there are too many tedious functions and parameters in this version, and it can only be used for incompressible flows. Hence, in this paper, after a large amount of LST analyses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an improved version for subsonic and transonic boundary layers is built. The present improved model is more robust and more concise, and it can be applied widely in aeronautical flows, which has grea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An extensive validation study for this improved transition model will be performed.  相似文献   
902.
以六氯环三磷腈、2,3-环氧基-1-丙醇为原料,得到六缩水甘油基环三磷腈(HGCP)。通过红外、核磁、质谱及元素分析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溶剂、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最佳条件是:四氢呋喃为溶剂,反应物料配比为n(2,3-环氧基-1-丙醇):n(六氯环三磷腈)=7.62,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4.0 h,产品收率达到78%。选取顺丁烯二酸酐(MA)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为固化剂,通过热失重分析和线烧蚀率研究了不同固化体系的耐热性和耐烧蚀性。研究表明,六缩水甘油基环三磷腈表现出优良的热稳定性,其交联产物EPG-1和EPG-2在高温条件下残炭量较高,线烧蚀率分别为0.344 mm/s和0.364 mm/s,可作为固体火箭推进剂绝热包覆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903.
不同叶顶结构的间隙流场及对涡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涡轮叶顶结构的选择提供参考,采用数值方法和标准k-ω方程湍流模型,分别研究了带冠和不带冠涡轮叶顶间隙泄漏流动状况及其对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同时考虑不同间隙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带冠涡轮的叶顶间隙流动是由近叶顶横向压差驱动,且在不同间隙下泄漏涡和通道涡的发展规律并不一样;而带冠涡轮的间隙流动是由上下游压差驱动,且泄漏流与主流掺混损失是泄漏损失主要组成部分。带冠涡轮叶顶间隙泄漏损失要小于不带冠涡轮的。  相似文献   
904.
井周地层应力状态对油井产量有重大的影响,将岩层视为均质的连续弹性体,用弹性力学的方法,分析了井边附近岩层应力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应力与岩层渗透率的关系,研究了井周地层应力对于油井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5.
为提升星上设备间信息交互灵活性,文章对现有小卫星星上CAN总线应用层通信协议进行了改进,新的应用层协议通过合理的地址域设计、地址编排、屏蔽策略设计,使得该协议可以灵活支持总线设备多主通信,同时为了确保卫星系统按照一定的节拍有序运行,建议对总线采取周期调度下的多主通信模式。文章通过构建多主通信场景对该协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协议可以有效支持总线节点多主通信、组播、广播等,提升了总线通信的灵活性和通信效率。  相似文献   
906.
在具有近似等顺压梯度的45°后掠平板上,人工激励非定常扰动的条件下,进行了三维边界层承受横流不稳定性实验研究。在扰动增长的初始阶段,信号的信噪比非常低,本文首次成功测量了初始扰动的增长,将有用的信号有效地提取出来。对于不同的来流速度与不同的人工扰动频率与波数,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组初始扰动的增长曲线。  相似文献   
907.
过山气流的一种工程模拟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洪冠新 《飞行力学》1998,16(2):24-28
给出了一种过山气流的流体力学工程化模型。它根据过山气流的流动特点,按照绕圆柱流动理论,计入地面摩擦影响,同时用叠加背风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8.
为了研究DSM11镍基高温合金的抗热腐蚀性能,对该合金在650、750、850℃条件下涂覆5%NaCl+95%Na 2 SO 4 混合盐膜 进行腐蚀试验。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合金被腐蚀200 h 后的表面形貌、物相组成、元素和腐蚀层的分布情况以及腐蚀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合金表面腐蚀程度 逐渐加重、腐蚀产物组成逐渐复杂、失重加大、腐蚀产物层厚度增大;合金的腐蚀产物层均可分为3层,最外层和中间层主要为氧 化物,内层由颗粒状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O和S的侵入现象表明合金发生了较明显的内氧化与内硫化现象;在3种温度下,合金 表面生成连续稳定的Al 2 O 3 保护层,抑制了热腐蚀反应的进行,对基体存在有效的保护作用,表明合金具有一定的抗热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909.
通过对预应力转换层厚板混凝土现场温度测试与计算分析,掌握转换板内的混凝土温度、温度应力变化规律,以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91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linear eddy-viscosity turbulence model for predicting bypass and natural transition in boundary layers by using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equations.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transport equations, separately, to compute laminar kinetic energy,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nd dissipation rate in a flow field. It needs neither correlations of intermittency factors nor knowledge of the transition onset. Two transition tests are carried out: flat plate boundary layer under zero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