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50篇 |
免费 | 946篇 |
国内免费 | 113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067篇 |
航天技术 | 1188篇 |
综合类 | 684篇 |
航天 | 8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238篇 |
2020年 | 261篇 |
2019年 | 295篇 |
2018年 | 276篇 |
2017年 | 283篇 |
2016年 | 306篇 |
2015年 | 296篇 |
2014年 | 364篇 |
2013年 | 301篇 |
2012年 | 365篇 |
2011年 | 385篇 |
2010年 | 305篇 |
2009年 | 338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317篇 |
2006年 | 250篇 |
2005年 | 232篇 |
2004年 | 197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130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P.I.Y. Velinov L. Mateev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08,42(9):1586-1592
The effects of galactic and solar cosmic rays (CR) in the middle atmosphere are considered in this work. A new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CR ionization by protons and nuclei with charge Z in the lower ionosphere and middle atmosphere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For this purpose the ionization losses (dE/dh) according to the Bohr–Bethe–Bloch formula for the energetic charged particles are approximated in three different energy intervals. More accurate expressions for energy decrease E(h) and electron production rate profiles q(h) are derived. The obtained formulas allow comparatively easy computer programming. The integrand in q(h) gives the possibility for application of adequate numerical methods – such as Romberg method or Gauss quadrature,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 On this way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of cosmic ray particles with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atmosphere will be described much more realistically. Computations for cosmic ray ionization in the middle atmosphere are made. The full CR composit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protons, Helium (α-particles), light L, medium M, heavy H and very heavy VH group of nuclei. 相似文献
842.
研究“在线”信号相关系数的应用,首先应解决利用“在线”信号相关系数迅速、准确地识别出模态参数。利用“在线”信号应满足以下要求:(1)不使用激振信息;(2)利用的振动信号要尽量短;(3)计算方法简单,满足实时处理要求;(4)抗干扰能力强。根据以上要求,利用振动信号的相关系数是合适的。但是,用这样少的信息识别振动系统的模态参数,其精发不如频率响应函数法高,但对于判断振动系统有无异常变化,其精度是足够的。 相似文献
843.
详细介绍了旋翼桨叶气弹稳定性试验采用的试验模型,试验设备,试验状态和试验方法。重点论述了先进旋翼的结构形式,以及简单可靠的周期变矩激振方法。试验用液压作动简对自动倾斜器的不动环激振,共进行46种状态结果,其结果符合要求,与理论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该项试验的激振方法和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可直接用于直升机型号研制中的旋翼气弹稳定性试验,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旋翼气弹稳定性试验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44.
为了研究四喷管运载火箭起飞时火箭周围噪声环境问题,建立燃气/空气双组分的可压缩流动模型,采用2阶Roe格式、SAS(scale-adaptive simulation)湍流模型和声学类比积分法Ffowcs-Williams Hawkings(FW-H)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以单机火箭的噪声问题为对象开展数值模拟,并将噪声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误差在3dB以内(相对误差小于1.6%),验证预测噪声方法的有效性,进而研究四喷管运载火箭起飞阶段采用不同导流槽构型对箭体舱段区域噪声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噪声接收点处,单侧导流槽对应的总声压级比双侧导流槽大,两者的总声压级(OASPL)之差最大为10.7dB。另外,当采用单侧导流槽时,沿周向接收点的噪声总声压相对单侧导流槽中心截面呈对称分布,而且沿导流出口方向逐渐增大。所建立的噪声数值方法为大推力捆绑运载火箭舱段的噪声环境预测及其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45.
846.
涡轮矩形叶栅中的旋涡模型的进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介绍了自1955年以来,在涡轮矩形叶栅流动研究中出现的6个有价值的旋涡模型,论述了它们形成的机理,以期通过对涡轮矩形叶栅旋涡模型发展状况的回顾,来说明气动力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涡控制技术的实质是设法组织或重新组织涡结构。认为未来涡轮叶栅设计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技术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847.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颤振边界变动范围大、试验测试难的问题,本文开展了考虑气动热效应的翼面结构地面颤振试验技术研究。首先基于工程法对结构所受的气动加热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结构的热颤振特性评估并作为地面颤振试验结果的参考标准。考虑实际飞行中结构温升效应影响,建立了基于多工况点的气动力综合优化降阶算法,确保了整个温升过程的气动力模拟的精度。通过建立基于模糊逻辑比例、积分和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的多点协调控制系统,实现了温升过程中时变系统的激振力控制器设计。最终搭建了地面颤振试验系统,按照典型飞行状态对结构的热颤振特性进行了测试,试验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相对误差约10%。 相似文献
848.
对于复杂失效域和小失效概率耦合的可靠性分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交叉熵重要抽样(CE-IS)方法结合自适应Kriging (AK)代理模型的求解方法(CE-IS-AK)。所提方法基于交叉熵原理,用混合高斯模型逐步逼近最优重要抽样密度函数,并采用AK模型协助逼近过程中混合高斯模型的参数的更新,从而提高了CE-IS方法的计算效率。另外,本文还改进了CE-IS方法的收敛准则,避免了方法的冗余迭代,扩大了方法的适用范围。由于在CE-IS方法中引入了AK模型,因此,本文方法所构建的重要抽样函数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相较于AK-MCS方法,本文方法中引入了重要抽样的思想,因此在Kriging训练点数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大幅缩减小失效概率计算时样本池规模,并且由于利用了混合高斯模型,因而对多失效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算例分析也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49.
结合现代化海战中反舰导弹与舰空导弹的对抗过程,以反舰导弹蛇行机动为例,分析了反舰导弹对舰空导弹的突防规避策略,建立反舰导弹"蛇行机动"的突防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比分析了反舰导弹"蛇行机动"和传统导弹攻击的优劣,指出了"蛇行机动"对于提高反舰导弹突防概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50.
基于云模型的全局最优化算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云模型在定性概念与其定量数值表示之间转换过程中的优良特性,结合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一种自适应高精度快速随机搜索算法,并将之运用到函数寻优中.在定性知识的指导下该算法能够自适应控制搜索空间的范围,较好地避免了传统遗传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和选择压力过大造成的早熟收敛等问题.算法易于实现,不存在遗传算法中的编码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精度高、收敛速度快等优点.在众多优化问题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