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8篇
航空   288篇
航天技术   159篇
综合类   43篇
航天   1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开展了以机翼翼肋为模型的布局与尺寸优化设计,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采用两级优化的设计方法。第一级采用拓扑优化,应用变密度法,由此得到了翼肋大致构形及其挖孔位置;第二级采用尺寸优化,将复合形法与NASTRAN的方向法相结合,分别优化出翼肋上杆的截面积和肋板各部分的厚度,两者相互结合,最终完成了翼肋结构的布局优化设计。对普通肋板和优化之后的肋板在性能参数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结构优化,结构材料的质量减少约30%(自定义约束条件),同时,结构自身的刚度,强度等性能参数有很大改进,验证了文中算法在减重方面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52.
在隔离段入口Ma=3(模拟飞行马赫数6.5)条件下,采用乙烯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火十分困难。为解决该难题,采用了空气节流作为辅助点火措施。基于脉冲燃烧风洞直连式试验平台进行了空气节流点火试验,通过壁面压力测量,获得了节流点火的火焰发展历程。以点火时间为指标,对节流流量、乙烯当量比、节流时间等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节流流量的调节范围为0%~45%,乙烯当量比调节范围为0.6~1.2,节流时间调节范围为190~350ms。分析了三个节流参数各自的作用机理,通过数据拟合,绘制了节流流量与点火时间、乙烯当量比与点火时间的关系曲线,揭示了节流时间与点火时间的关系。   相似文献   
453.
基于集总参数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针对目前常用的基于微分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集总参数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将基于控制体法的0D积分形式的守恒方程(流量连续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和化学动力学模型相结合,辅以临界流量法,应用于隔离段和燃烧室的1D流场计算,实现了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各种模态的隔离段和燃烧室的流量平衡计算,可以捕捉到热力学喉道,确定了隔离段流动状态和燃烧室的工作模态,进而实现超燃冲压发动机全飞行包线内和全工况下的特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集总参数方程的计算模型不但能够克服基于微分方程的计算模型的缺点,而且还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快、收敛性好等优点,为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和方案设计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454.
由于我国民航业的迅速发展,民航运输服务质量越来越被看重,并且被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而民用机场航站楼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妨碍了民航运输服务质量的提升,并且给机场、航空公司和社会都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对民用机场航站楼群体性事件进行提前预判研究,避免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选取航班平均延误时间、机场航空公司处置措施、人群密度以及人群聚类外形作为评价指标,依据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民用机场航站楼群体性事件预警体系。通过国内某机场实例检验,表明模型有约80%的预警正确率,可以提供有效的决策辅助。  相似文献   
455.
对超紧凑级间燃烧室入口的流量分配进行了优化分析.首先基于化学反应模拟软件Chemkin,建立了航空煤油RP3/空气的小型级间燃烧室性能简化分析方法,并利用现有实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选取了入口主流流量/腔体流量分别为60/40,65/35,70/30,75/25,80/20五种分配方案,利用简化分析模型对各分流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关注出口温度、燃烧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分流比为65/35时,燃烧效率相对于5种分流比中最高燃烧效率只下降0.249%,但NOx及CO排放均相对降低了50%以上.基于此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可为超紧凑级间燃烧室设计初期的分流方案选取提供依据和性能简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56.
吴双应  郑小峰  肖兰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12):2934-2940
以基于毛细泵回路(CPL)原理的多孔芯蒸发器为研究对象,耦合多孔芯、蒸汽槽道和蒸发器壳体等多个部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碱金属工质在蒸发器内部的流动和相变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得到蒸发器内部的气相体积分数、温度、压力以及速度等分布。结果表明:碱金属液体极高的导热系数使得多孔芯部分的平均过热度不足1K;以碱金属为工质的多孔芯蒸发器,其内部的蒸发属于表面蒸发,气液界面稳定在多孔芯和蒸汽槽道的界面处,且在相同参数条件下,其毛细抽吸力比使用传统工质的蒸发器高1~2个数量级,具有更大的传输能力。   相似文献   
457.
旋转梁结构广泛应用于航空工程领域,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对旋转梁结构进行损伤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损伤,从而避免因结构损伤而造成的重大损失。以变截面旋转裂纹梁为研究对象,通过移动质量法结合分形维数理论进行损伤检测。首先建立质量块-裂纹梁模型,计算得到固有频率随质量块位置变动曲线;然后运用分形维数理论得到固有频率曲线的分形维数曲线,进而识别出梁的损伤位置及其损伤程度;最后讨论裂纹位置、损伤程度、附加质量块大小以及转速对损伤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将移动质量法与分形维数理论相结合来进行损伤检测的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损伤位置,还能够定性地反映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458.
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壁液膜冷却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慧洁  许坤梅 《航空动力学报》2018,33(11):2660-2668
为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液膜冷却,建立了液膜模型。考虑核心气流与液膜间的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以及壁面与液膜的对流传热分析传热量,由液膜的卷吸和液膜的蒸发计算传质,并由气液界面和液固界面的摩擦力分析流动情况。在400N小发动机内流场数值模拟中采用了该液膜模型,计算得到的壁面温度分布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表明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改变发动机燃烧室半径和圆筒段长度,将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半径和圆筒段长度的增加,液膜长度减小,室壁温度升高,冷却效果变差。研究结果可为发动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9.
对流量突变条件下RP-3航空煤油的圆管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燃料流动与传热实验是在超临界压力为3MPa、燃料温度为300~650K、雷诺数为3000~60000范围内进行的。实验同步测量了圆管煤油温度、壁温、油压的沿程分布,并应用基于动量与能量守恒的非定常控制体分析方法,获得了航空煤油壁面摩阻系数与传热努塞尔数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当煤油温度未超过临界值(约650K)、处于过压液态时,该实验条件下的入口流量的突增或者突减过程对摩阻系数与努塞尔数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60.
Measurements below several MeV/nucleon from Wind/LEMT and ACE/ULEIS show that elements heavier than Zn (Z=30) can be enhanced by factors of ∼100 to 1000, depending on species, in 3He-rich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 events. Using the Solar Isotope Spectrometer (SIS) on ACE we find that even large SEP (LSEP) shock-accelerated events at energies from ∼10 to >100 MeV/nucleon are often very iron rich and might contain admixtures of flare seed material. Studies of ultra-heavy (UH) SEPs (with Z>30) above 10 MeV/nucleon can be used to test models of acceleration and abundance enhancements in both LSEP and 3He-rich events. We find that the long-term average composition for elements from Z=30 to 40 is similar to standard solar system values, but there is considerable event-to-event variability. Although most of the UH fluence arrives during LSEP events, UH abundances are relatively more enhanced in 3He-rich events, with the (34<Z<40)/O ratio on average more than 50 times higher in 3He-rich events than in LSEP events. At energies >10 MeV/nucleon, the most extreme event in terms of UH composition detected so far took place on 23 July 2004 and had a (34<Z<40)/O enhancement of ∼250–300 times the standard solar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