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212篇
航空   1819篇
航天技术   140篇
综合类   162篇
航天   1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3):879-892
Detaile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coming wakes and endwall secondary flow in a high-lift Low-Pressure Turbine (LPT) cascade. All of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in both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incoming wake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lucidate the flow mechanism. With increasing Reynolds numb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coming wakes on suppressing the secondary flow gradually increased owing to the greater influence of incoming wakes on reducing the negative incidence angle at higher Reynolds numbers, leading to a lower blade loading near the leading edge and suppression of the Pressure Side (PS) leg of the horseshoe vortex. However, the effect of unsteady wakes on suppressing the profile losses gradually became weaker owing to the reduced size of the Suction Side (SS) separation bubble and increased mixing loss in the free-flow region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 Incoming wakes clearly improved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low-pressure turbine cascade at low Reynolds numbers of 25,000 and 50,000. In contrast, at the high Reynolds number of 100,000, the profile loss at the midspan and mass-averaged total losses downstream of the cascade were higher in the presence of wakes than in the absence of wakes, and the unsteady wakes exerted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LPT cascade.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述基准的热力学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燃气基准的计算方法,应用CHAPPELL推荐的有关燃气热力性质表达式,导出计算燃气基准的公式,通过微机计算,将结果整理成燃气基准的有关表、图。  相似文献   
3.
低轨道带可变翼的平板型极高真空分子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计算了在低轨道自由飞行的平板型分子屏(WakeShieldFacility)加了可变翼后,分子屏后实验区的压力分布。计算中考虑了分子屏和翼材料出气对实验区压力的影响。本文并对加可变翼和不加可变翼、考虑出气和不考虑出气几种情形进行了计算和比较。我们的结果表明:给轨道分子屏加上可变翼后,其实验区的压力可比不加可变翼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压力达10-13Pa。本文的研究表明,这种给轨道分子屏加可变翼的模型对更好的利用分子屏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燃气收缩式作动器--一种新颖高效的着陆缓冲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一种新颖的着陆缓冲装置——燃气收缩式作动器。可是在回收物体乘降落伞着陆前,通过回收物体快速向上(向降落伞方向)提升,抵消物伞系统的垂直下降速度,从而达到回收物体以很小的速度着陆,实现回收物体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级间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松  郭凤美 《宇航学报》2002,23(4):47-51
本文对一种含固体燃气发生器的级间分离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了分离的总体方案,建立了级间段气体压强瞬变的数学模型和导弹两级的运动模型,并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对级间段充气过程进行了模拟。简要介绍了固体燃气发生器的设计,并给出燃气发生器装药的选取原则。最后通过对某型号导弹的计算,证明这种级间分离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燃气蒸汽式发射系统内弹道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燃气蒸汽式发射动力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影响内弹道计算精度的若干因素,并就其中几个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开发研制出了一套用于预估内弹道性能的系统化程序。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适用于内弹道计算的数学物理模型,为燃气蒸汽式发射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描述激光控制分解式固体微推力器内流动特性的计算模型,对激光微推力器内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气体粘性和压强对激光微推力器内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推力器内流动受低压、小尺寸的综合影响,喷管喉径小于0.8 mm时,气体粘性对推力器性能影响显著增强;提高推力器内压强是减小粘性影响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5 77- 94《膜式煤气表》 ,用钟罩法检定膜式煤气表的示值基本误差 ,对产生其不确定度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9.
制造误差对气体静压轴承涡流力矩影响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制造误差对狭缝节流气体静压轴颈—止推轴承的涡流力矩的影响。对于轴颈—止推相连结构的气体轴承,通过相容变换进行统一编程计算;在离散化过程中,利用加权余量法将二阶偏微分方程降低一阶,放松了对插值函数连续度的要求,便于借助有限元技术分析狭缝节流气体静压轴承的流场参数。分析了狭缝气膜宽度误差和轴颈圆度误差对涡流力矩的影响,以及轴颈的不同安装角度、偏心等因素对涡流力矩的影响。经对比验证,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于气体静压轴颈—止推轴承的设计、装配优化和性能预测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昭原  倪行强 《航空学报》1988,10(10):518-520
 1.引言 国内外民用航空发动-飞机数据图形库系统的开发是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对航空科学与工程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一次尝试。该系统是在“微机汉字dBASEⅢ+微机汉字C编译”支持下设计与实现的具有图形功能的关系型汉字数据库应用系统。该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