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98篇
航空   918篇
航天技术   88篇
综合类   74篇
航天   12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燃油箱可燃性评估方法(FTFAM)是当前民用飞机中定量化验证燃油箱可燃性符合性的指定方法,其计算核心是求解燃油箱可燃性暴露率(ηFER)。文中在明确FTFAM求解ηFER的基础上,对评估方法中所考虑的大气环境、气动特性和飞机内部系统3类主要热源进行了分析,并明确用飞行高度、马赫数、平衡温差作为热源对应的表征参数,计算了各表征参数单因素作用时对应的ηFER。计算结果显示3种热源均对ηFER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飞行高度主要影响可燃性包线,而马赫数和平衡温差则影响燃油温度。此外,根据计算分析结论,还对降低燃油箱可燃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62.
针对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在运行中因使用国产高铅燃油而时常发生较严重的排气门烧蚀故障的问题,通过对该型发动机上全新、使用过以及已烧蚀排气门的微观金相分析,结合该型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和实际运行环境分析这种排气门烧蚀故障的发生机理,认为排气门运行温度过高导致排气门密封面上的抗腐蚀保护层被破坏掉是导致排气门烧蚀的根本原因,而高铅燃油中的铅沉积在排气门密封面上导致排气门散热不良是排气门过热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改用低铅燃油减少铅沉积以改善排气门散热条件、降低排气门运行温度的解决方案,经实际运行测试证明排气门密封面上的抗腐蚀保护层得到了有效保护,解决了该型发动机的排气门烧蚀故障.   相似文献   
863.
张晓辉  刘莉  戴月领 《航空学报》2019,40(7):222793-222793
开展了燃料电池/锂电池(简称燃锂)混合动力无人机的能源管理与飞行状态耦合研究。综合顶层飞行任务规划与底层能源系统管理,以动力系统模型为耦合点联立能源系统与无人机运动方程,建立能源状态与运动状态耦合模型。针对燃锂混合最紧密的爬升过程,以迎角、转速和燃料电池的放电功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了燃料消耗最小的能源管理与航迹规划耦合最优控制问题,研究不同爬升高度对最优控制过程的影响,并与模糊控制能源管理策略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大功率短时爬升和小功率长时巡航的典型任务特点,建立了燃锂最优混合问题。研究了最优的锂电池容量和燃料电池功率水平的混合量,以及爬升和巡航两阶段最优功率分配和飞行状态,分析了不同巡航目标高度对最优混合量和飞行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能源与航迹耦合的最优控制策略在给出最优功率流分配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兼顾飞行状态控制;对燃锂混合和飞行状态的综合优化可以有效地处理爬升和巡航阶段的能源需求矛盾,在给出最优燃锂混合量和飞行状态的同时,降低整个任务过程的燃料消耗。  相似文献   
864.
为了了解RP-3与RP-5燃油对某小型全环回流燃烧室高空点火性能的影响,在低温低压点火试验器上,保持燃油温度与进口空气温度相同,在-40℃、-30℃、-20℃和0℃,空气压力为44kPa、54kPa、62kPa和101kPa条件下,分别对使用RP-3、RP-5燃油的全环回流燃烧室试验件开展点火试验。结果表明:RP-3燃油在试验的低温、低压条件下可以点火成功,RP-5燃油在温度为-40℃的条件下不能点火成功;燃烧室进口空气参数相同、两种燃油均能成功点火时,RP-5燃油的燃烧室点火边界比RP-3燃油窄20%左右,且其平均着火时间比RP-3长6.8s,但从着火成功到全环周向联焰成功的间隔时间比RP-3短2s;随着燃烧室进口温度降低,两种燃油在相同状态下的点火边界差别逐渐扩大,燃烧室进口空气压力对点火边界的影响比空气和燃油温度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865.
为阐明低热值燃料在燃气轮机工况下的燃烧特性,在定容燃烧弹中测试了初始压力分别为0.10、0.15、0.20 MPa,初始温度分别为303、353、403、453 K,当量比范围为0.8~1.6,体积分数为7% H2、21.72% CO、21.45% CO2、49.83% N2的高炉煤气层流燃烧速度,并采用Gri-Mech 3.0化学反应机理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和模拟均发现,低热值燃料的层流燃烧速度随着初始压力的降低而增高,随着初始温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层流燃烧速度随温度和压力并非呈现单调性的变化规律,并在实验工况范围内对层流燃烧速度进行了温度和压力拟合。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主要的正向促进反应为R99、R46,主要的逆向抑制反应为R45、R36,层流燃烧速度受高活性自由基的影响,与链终止反应与链分支反应关于高活性自由基的竞争有关;随着初始压力的降低和初始温度的升高,高活性自由基摩尔分数增大,从而导致层流燃烧速度升高。   相似文献   
866.
方忠坚  林倩  陈芳浩  王远  宇文雷  罗莉 《推进技术》2021,42(12):2780-2788
针对液体姿轨控发动机差动活塞式热气自增压系统,设计了间接比对式、直接比对式和电磁阀控制式等三种方案,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动态仿真模型,进行了动态特性研究,并分析了各方案技术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间接比对式系统起动药量为2.64g,起动时间为0.688s,系统自锁时贮箱压力为7.58MPa(偏离额定值9.86%);可预包装设计。直接比对式系统起动药量小(2.43g),起动响应快(0.573s),推进剂贮箱最大工作压力小(7.09MPa,2.75%);该方案引入了阀芯杆处热滑动密封及流量调节器气液腔隔离面的热隔离防护需求,热控要求高,技术难度较大;可预包装设计。电磁阀控制式系统起动药量小(2.43g),起动迅速(0.438s),推进剂贮箱工作压力稳定;测控的引入有功耗需求,并增大了系统体积和质量,不能进行独立的预包装设计。  相似文献   
867.
空中航路的使用既维护了空中交通秩序,又保证了航空器飞行安全,因此在航班运行控制过程中完善航路优选工作对提高空间利用率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依据第五版《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中油量政策的相关规定,参考新疆区域发布的全高度禁航通告,划定受影响区域,梳理出受影响航路,分析航行通告对航班飞行的影响程度,总结出运行控制的措施,分析措施的优劣,最后完成A319-115型飞机执行"成都—和田"航线展开了签派放行评估工作,结合一发失效飘降程序和座舱释压紧急下降程序,完成飞行航路优选工作。研究发现:航路优选工作在安全飞行的基础上,能有效减少航班延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品质,实现高效的绿色飞行。  相似文献   
868.
以简化的机载综合热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系统在不同控制模式下的变化特性进行分析,为系统控制方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一种以燃油为主要热沉,具有空气/燃油换热器、燃油/PAO(聚α烯烃)换热器等主要元器件的机载综合热管理系统整体模型,并提出一种模糊自整定的PID(比例-积分-微...  相似文献   
869.
铁粉是一种潜在的绿色可再生金属燃料。为了探索铁粉燃料使用的可行性,改进铁粉燃烧器的设计方法,研究铁粉的燃烧特性,进而实现铁粉燃烧后能量的有效利用,文中采用自主设计的金属铁粉燃烧器,实现了铁粉与空气在常压下的自持燃烧,进一步研究了铁颗粒燃烧后产物的变化规律。在点火燃烧实验中发现,铁粉的最佳点火浓度条件在0.95~1.28kg/m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LPSA)、聚焦离子束(FIB)和X射线衍射(XRD)等诊断手段对燃烧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铁颗粒燃烧后颗粒形貌由不规则形最终变成球形,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产物会直接包裹在金属液滴的表面导致产物的粒度增大,在空燃比为0.55时,粒度的增大率为1.2,富燃条件下,随着空燃比的提高,产物的增大率变大。使用相图预测了铁颗粒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的多层结构,利用FIB方法进一步分析了铁颗粒在燃烧反应中间阶段的层结构由外向内分别为Fe2O3,Fe3O4,FeO和Fe。  相似文献   
870.
为了解和掌握航空煤油在高温条件下的结焦性能,通过试验分别研究了RP-3航空煤油在静止状态下的结焦边界温度与结焦特性,以及不同燃油进口条件、壁温对结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燃油静止时其结焦边界温度介于437~450 K之间,且随着试验时间的增加,结焦速率呈下降趋势。增加流速,降低进口油温和壁温均可有效降低结焦的生成,且降低进口油温的影响最大。从时间尺度上来看,结焦在前期的累积较慢,但在形成一定量的结焦后结焦速率会明显提升,以400 K进口油温、800 K壁温、05 m/s燃油流速工况为例,8 h和12 h试验件的结焦量分别达到4 h试验件的约15倍和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