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2篇
  免费   895篇
  国内免费   941篇
航空   4420篇
航天技术   974篇
综合类   793篇
航天   120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采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方法、多孔介质模型和并行计算方法求解三维平均N-S方程和RNGκ-ε方程,对某一大型水轮发电机双路径向无风扇通风系统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通风系统中各部件的流动特性及其对发电机整体通风风量的影响.为了给有限元热应力分析提供合理的壁面换热系数,严格控制了第一层壁面网格的厚度,使其y+值在30-100之间.研究表明:由于上、下回路中的气流流经线棒端部的流量较少,采用固定磁极盖板或旋转磁极盖板及磁极盖板有无泄露间隙将直接影响线棒端部的散热,有泄露间隙的旋转磁极盖板形成具有旋转速度的“气墙”,在“气墙”的诱导下,在内侧线棒端部周围形成回流区,并诱导经冷却器冷却后的气流从外侧线棒端部进入该回流区,改善了内侧线棒端部表面的散热性能;由于受磁极旋转效应的影响,整个通风流道内的主要通风耗损来自于定子通风槽入口处的流动损失,定子通风槽内形成迎风区和背风区,背风区内易产生回流区,迎风区内的换热系数高于背风区内的换热系数.研究结果为大型水轮发电机通风流道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62.
通过压入测试以获取工程服役结构、小型构件和焊接结构焊缝过渡区的材料单轴本构关系参数,且根据材料本构关系参数来估算材料的压入硬度对于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有重要意义.对于幂律材料,本文依据锥形压入试验原理和弹塑性接触有限元分析(EPFEA),揭示了不同锥角的锥形压头其压入能量比与屈服应力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提出了基于能量原理预测金属材料本构关系部分关键参数(弹性模量、屈服应力和硬化指数)的CR-EMI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based on Energy Method of Indentation)方法.同时,基于此种线性关系提出了由Hollomon本构关系模型参数预测硬度的H-EMI(Hardness based on Energy Method of Indentation)方法.通过对多种金属材料进行压入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CR-EMI方法和H-EMI方法的有效性与精确性.  相似文献   
863.
力图从哲学的高度,对失效学的认识论、矛盾论、系统论和方法论进行简要的阐释,从中提出一些要点,并对失效学哲学理念在失效事故分析诊断预防技术中的应用提出建议,为深化失效学的哲学理念探讨奠定初步基础。从失效学的理论基础、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等3个方面总结提出了失效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失效学的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框架;还从材料服役前、使用中和失效后等3个阶段归纳了材料失效交叉技术领域中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为加强其交叉技术的研究提炼出了若干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64.
为同时兼顾千米量级尺度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系统的在轨发射安装难度、光学收集效率、稳定性及结构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采用基于球面正多面体的经纬线划分法模块化构建球形聚光器。该方法不仅可实现基础划分单元分布均匀、规格种类少,降低在轨构建与运载发射难度。而且只要合理控制弧高等分数和基础划分单元的口径就可以同时保证聚光系统的光学收集效率。理论与仿真结果显示,当弧高等分数为24时,该划分法共有25种基础单元件,整个球面被分成5762块。并且此时模块化构建的实际球形聚光器的光学收集效率与理想球面相比基本保持不变,解决了太阳能电站聚光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65.
权申明  晁涛  张登辉  杨明 《宇航学报》2022,43(10):1322-1332
针对红外导引头侧窗探测模式下,非对称视场约束造成末制导阶段目标易丢失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侧窗约束的模型预测静态规划末制导方法。首先,基于体视线坐标系建立三维相对运动模型,得到不依赖于“小攻角”假设的准确模型。在处理无过程约束问题的模型预测静态规划方法基础上,引入松弛变量与虚拟控制量,设计出考虑侧窗视场约束的末制导算法。为了进一步降低末制导算法对初始猜测轨迹的依赖性,提高适应性与计算效率,提出逐步增加约束条件的计算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末制导过程中满足侧窗约束,相比于凸优化方法,优化变量减少,计算速度更快;相比于基于障碍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末制导律,能够满足侧窗约束,同时能适应不同的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866.
海洋定位卫星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编队卫星是重要的空间设施,为保证编队卫星在空间复杂环境中的工作效率,需对编队卫星的工作原理、状态进行分析。以三星编队的海洋定位卫星为例,由于该编队卫星工作状态常受到星间基线、目标源位置、卫星高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易造成定位模糊等问题。在评价海洋定位卫星性能方面,传统的方法主要着眼于定位精度,而忽略了定位迭代解算时间这一指标,而在特定的场景下(海上搜救、抢险救灾),较短的解算时间可以迅速找出目标源的概略位置。通过分析海洋定位卫星的时差测量定位原理,对定位误差精度进行了分析,提出水平精度因子(HDOP)和最小二乘迭代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卫星性能的因素,包括目标源相对几何位置、卫星高度及卫星几何构型等方面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设计可以提高卫星的定位效果,为定位卫星的参数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7.
目前,星载高速存储设备中采用商用RS编译码IP核来实现数据纠错功能,能够实现的编译码最高速率为800 Mbps,只能依靠多个IP核同时工作达到吉比特高速数据存取速率的要求。星载存储数据发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存储区单粒子翻转和存储介质本身特性产生的单比特数据错误。针对星载存储数据的误码特性,本文提出一种RS编译码改进算法,通过对编码算法中的剩余多项式及译码算法中的伴随多项式进行降次处理,减小编译码过程中运算的迭代次数及计算量,以及对编译码算法中的基本运算单元有限域乘法器采用子项复用技术,实现对传统RS编译码算法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编译码器能达到最高数据速率为10.5 Gbps,编码器资源较单个商用IP核减少15%,译码器资源减少40%,能够满足后续高速存储平台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868.
通过对影响弹道导弹的落点精度的因素分类和影响分析,提出了利用仿真技术预测和修正弹道导弹落点偏差的方法。综合诸影响因素对导弹进行全弹道仿真试验设计和分析,为改进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69.
管道系统中设置的阀门、限流环等十分常见,装备限流装置的管道本质就是典型的连续突变管道。突变管道流动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部水头损失,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管道系统设计时不得不考虑因管道突变而产生的局部水头损失;目前针对单个突变管道流动局部水头损失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已推导出相应的计算模型,但对于连续突变管路的水头损失研究较少,工程设计中对于连续突变管路的局部水头损失计算采用基于单个突变管道水头损失的叠加计算法,由于连续突变管路流动为极其复杂的湍流,基于单个突变管道水头损失的叠加计算法而得到的连续突变管路的局部水头损失结果误差较大。鉴于此,采用理论推导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四种不同管径比的管道以及23种不同进口流量工况,并以航空煤油为介质进行实验,利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传统的突变管道水头损失的叠加计算法进行修正,提出了连续突缩突扩管道的局部水头损失修正计算模型,其计算结果相比于传统计算方法在精度上得到了显著性提高,为工程管道系统设计中的连续突变管路局部水头损失计算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70.
多自由度动量交换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振伟 《航天控制》2006,24(6):84-89
航天器三轴姿态控制常用的多飞轮控制方案中,反作用飞轮的单自由度动量交换属性使系统的功能重复部件和冗余件数目增多,严重影响了姿控系统的重量、体积、功耗及成本;由于原理和结构的限制,传统多自由度动量交换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其“多自由度”的固有优势,而新型多自由度动量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则为这一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空间。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多自由度动量交换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分析了其特点、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