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78篇
航空   549篇
航天技术   161篇
综合类   136篇
航天   1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 are mostly applied to hot components of advanced turbine engines to insulate the components from hot gas. The effect of sintering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barrier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plasma sprayed and nanostructured yttria stabilized zirconia (YSZ)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 are investigated. Remarkable increase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occurs to both typical coatings after heat treatment. The change of porosity is just the opposite. The grain size of the nanostructured zirconia coating increases more drastically with annealing time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plasma sprayed coat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coating sintering makes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nanostructured coating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coating. Thermal barrier effect tests using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echnique are performed on both coatings. The thermal barrier effect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fter heat treatment and the decline seems more drastic in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range. The decline in thermal barrier effects is about 80 °C for nanostructured coating after 100 h heat treatment, while the conventional coating reduces by less than 60 °C compared to the as-sprayed coating.  相似文献   
252.
针对KDP晶体质地软、脆性高、易潮解等不利于加工的材料特性,提出了基于潮解原理的无磨料非水基磁流变抛光新工艺,获得了表面粗糙度PV=13.7nm,Rms=1.1nm的超光滑表面。通过分析得出新型磁流变抛光通过溶解作用完成材料去除;实验证明新型液体抛光过程中,溶解作用占主导地位,机械去除作用很小,可忽略不计;去除效率随抛光区域剪切应力增大而增大,而正压力分布对去除效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53.
本文论述了激光散斑法层析再现三维温度场的原理,提出了非像面散斑测量三维温度场的方法,并测定了水介质恒定温度场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方法具有环境要求低、精度高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非接触式光学测温方法。  相似文献   
254.
火箭燃气喷流的数值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了21和9火箭发动机燃气喷流流场。数值计算采用激波高分辨率、二阶精度TVD格式,得到包括射流边界、桶形激波、反射激波、Mach盘和滑移线的清晰的流谱。实验测试应用F-P激光干涉仪和自动测压系统,得到流场F-P干涉照片和压强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55.
高性能金属零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光增材制造(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LAM)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兼顾精确成形和高性能成性一体化需求的先进制造技术.首先介绍了两种典型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成形原理及其特点;然后介绍国内外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再重点介绍西安交通大学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超声振动辅助激光熔覆沉积对IN718沉积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感应辅助激光熔覆沉积DD4定向晶修复DZ125L叶片的研究;(3)CuW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激光熔覆沉积工艺研究;(4)送粉气纯度对激光熔覆Fe314修复40Cr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最后阐述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56.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依赖于高温基体、热障陶瓷涂层和气膜冷却技术实现高的工作温度,进而实现高的燃油效率和推重比.介绍了气膜冷却技术的演化趋势,并通过猫耳异型孔与直圆孔的仿真对比,指出复杂异型气膜孔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述了单步加工异型孔的必要性和工艺方案,指出为解决单晶叶片异型孔加工难题,超短脉冲激光加工虽然成为研究热点,但水助激光加工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57.
真实飞机各部件的运动状态总是和理论状态存在差异,所以在飞机型号研制和试验试飞过程中,掌握飞机的实际运动状态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而由各种仪器测量结果来分析真实运动状态存在着许多困难。以某型号飞机的襟翼转角分析为例,从激光跟踪仪所测得的结果,分别通过圆模拟法和二面角法来分析襟翼在各卡位下的转角。并对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寻求合理的方法来消除测量误差、制造误差及结构变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供后续工作的开展实施。  相似文献   
258.
为研究修复某航空叶片,采用Nb:YAG激光在K418镍基高温合金表面熔覆NiCrWMo涂层。分析了熔覆层组织,测试了熔覆层硬度。结果表明:采用自配的镍基合金粉末,在工艺参数为电流160 A、脉宽8 ms、频率4 Hz时,用激光熔覆能够实现对K418镍基高温合金损伤结构的修复,获得了表面平整、连续,微观组织细密、均匀,与基体呈良好冶金结合,硬度高于基体,无缺陷的熔覆层。  相似文献   
259.
在分析国内外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究进展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按照"全球覆盖、重点支持、便于组网、便于管理"的原则,重点对未来激光链路卫星星座构型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已有轨位的4节点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地球静止轨道)星座、基于已有轨位的6节点GEO星座以及激光/微波卫星共存下空间激光宽带网络发展构想;采用高效资源分配算法和智能化运行管理系统,支持我国数百个航天器、非航天器的在线管理和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可以满足我国天基平台和全球骨干节点的高速数据传输需求。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构建我国的空间激光宽带网络,需要在超长距离激光通信技术、激光链路自主建立技术、星地激光大气效应研究、空间激光宽带网络协议、卫星星座智能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和重点研究方向上集智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60.
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测量非均匀燃烧流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具有非侵入性、灵敏度高和时间响应快等优点,将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与最小二乘法、计算机断层扫描重建技术(CT)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非均匀燃烧流场的分布测量。首先简要介绍了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测量基本原理,然后分别对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测量非均匀流场一维分布、二维分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比较分析了二维非均匀流场诊断实验中旋转和固定两种安装模式的优缺点及相对应的光线布局,总结了用于流场二维重建的相关重建算法,最后讨论了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测量非均匀流场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