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36篇
航空   356篇
航天技术   101篇
综合类   43篇
航天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81.
突发通信信号的降维检测方法及带宽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  吴嗣亮 《宇航学报》2012,33(9):1295-1300
在突发通信信号检测中,在频率、带宽进行二维搜索的检测方法计算量大,提出了可减少计算量的降维检测方法,该方法在单一检测带宽下进行频率搜索检测突发通信信号。对其带宽参数选择进行了分析。理论计算和仿真表明,降维检测器用于单一速率信号检测时,当检测带宽与信号带宽一致时具有与二维检测器相同的检测性能,当检测带宽与信号带宽相差一倍时,信噪比损失2dB左右;用于混合速率突发信号检测时,最佳带宽与速率的概率分布、信噪比等多种因素有关;对发送功率不变的各速率均匀分布的混合速率突发信号,检测带宽匹配于最大信号带宽可在较高信噪比时获得最高的平均检测概率。这些分析为降维检测器的带宽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2.
空间交会轨迹安全性定量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立波  罗亚中  王华  唐国金 《宇航学报》2010,31(10):2239-2245
针对当前交会轨迹安全分析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两种考虑实际交会过程导航偏差和控制偏差的安全性定量评价指标,分别是交会过程中任意时刻失效后追踪器的位置误差分布3σ椭球与目标器控制区域的最小距离和两个飞行器的最大瞬时碰撞概率。研究了这两个指标的快速简化计算方法;并基于协方差分析描述函数法(CADET),建立了非线性交会下考虑导航偏差和控制偏差的相对状态及其协方差矩阵的传播模型。通过两个仿真算例验证了两个指标的合理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且可适应于在线轨迹安全性分析和一般情况下的线性和非线性交会安全轨迹设计。
  相似文献   
183.
张哲璇  龙腾  徐广通  王仰杰 《航空学报》2020,41(5):323314-323314
为实现多无人机高效捕获灰色任务区域内的移动目标,考虑传感器探测概率与虚警概率,提出了重访机制驱动的协同搜索规划(RMD-CSP)方法,以降低目标遗漏与误判概率。考虑无人机飞行性能约束,以最大化任务执行效能为目标建立多无人机协同搜索模型。根据目标先验信息初始化环境搜索信息图(包括目标概率分布图、环境不确定度图与环境搜索状态图),利用无人机实时探测信息,基于贝叶斯准则持续更新搜索信息图。定制基于环境不确定度更新的重访机制,通过增加长时间未被重访区域的环境不确定度,引导无人机搜索该区域,降低移动目标的遗漏概率;定制基于目标函数权重更新的重访机制,引导无人机快速重访发现新的疑似目标的区域,对疑似目标进行再次确认,减少由于传感器虚警概率造成的目标误判概率。采用滚动时域规划架构,将搜索规划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短时域规划问题,提升了求解效率。在典型任务想定下,通过数值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RMD-CSP能够在秒级时间内生成每个时域的搜索航迹,相比于光栅式搜索方法与标准的概率启发式搜索方法,能够引导无人机捕获更多的移动目标,同时减少误判次数,有效提升了多无人机协同搜索的任务效能。  相似文献   
184.
轨道机动检测是当前空间监视活动的重要需求之一。当卫星在脉冲小推力作用下发生轨道机动时,会引起目标卫星与伴飞卫星相对距离变化率的阶跃突变,由于测量噪声的存在,距离变化率的阶跃突变特征被淹没在测量噪声中,不容易被检测出来。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判决模型的轨道机动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独立同分布高斯白噪声模型描述测量噪声,将距离变化率作为特征量用于变轨检测,把距离变化率的阶跃突变检测问题转化为概率判决问题,在虚警概率约束下,基于Neyman-Pearson准则求解序列数据的变轨判决门限,能够自适应地判断目标卫星是否发生轨道机动。通过不同幅度轨道机动下的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5.
机载电子对抗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干扰方程计算出了最小干扰距离,用检测理论求得了干扰压制九,用排队论导出了突防概率,并对攻防双方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6.
证明了两种疲劳裂纹扩展随机模型 (即以时间为参量的随机过程模型和以裂纹长度为参量的随机过程模型 )在描述裂纹扩展随机过程方面的统一性。建立了由试验数据估计平稳对数正态随机过程相关参数的方法,可以直接由试验数据估计疲劳裂纹扩展随机过程的相关参数。针对 4种机型含紧固孔试件谱载荷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数据,给出了用文中方法估计的相关参数和用随机模拟法估算的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187.
反舰导弹命中概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现代海战的特点,结合敌我武器装备的实际,对反舰导弹的命中概率计算模型进行了构造和分析,同时针对具体实例,进行了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88.
用子波系数概率密度函数研究湍流多尺度结构的间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线风速仪在充分发展平板湍流边界层中测量流向速度信号的时间序列并进行湍流多尺度结构统计特性的实验研究。用热线风速仪以高于对应最小湍流时间尺度的分辨率精细测量风洞中平板湍流边界层不同法向位置的流向速度分量的时间序列信号,用子波分析对湍流脉动速度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将推广的自相似性(ESS)应用于子波分析。用子波系数的概率密度函数验证了多尺度相干结构对间歇性的影响,并证明与距壁面距离有关。对比研究了提取湍流边界层多尺度相干结构前后湍流多尺度结构函数间歇性的变化规律及概率密度函数的变化规律,验证了多尺度相干结构是湍流边界层产生奇异标度律的原因。当这些相干结构被分离出后,由子波系数计算的ESS标度律就回到K olm ogorov线性标度律,这一现象在整个湍流边界层都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9.
为了解决舰载机的回收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式寻优的舰载机实时回收方法。通过对典型回收模式的计算分析,寻求最佳的回收模式,解决舰载机回收过程中通用因素带来的回收决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考虑优先级的时间域区间集算法,解决舰载机回收过程中随机因素带来的回收决策问题,即在既定的回收群体下,寻求最佳的回收序列。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式寻优的舰载机实时回收方法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回收限制因素,得到合理可行的回收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90.
The spac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Earth is populated by more than 130 million objects of 1 mm in size and larger, and future predictions shows that this amount is destined to increase, even if mitigation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t a far better rate than today. These objects can hit and damage a spacecraft or its components. It is thus necessary to assess the risk level for a satellite during its mission lifetime. Few software packages perform this analysis, and most of them employ time-consuming ray-tracing methodology, where particles are randomly sampled from relevant distributions. In addition, they tend not to consider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secondary debris cloud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which relies on a fully statistical procedure: the debris fluxes are directly used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concept of vulnerable zone, avoiding the random sampling the debris fluxes. A novel methodology is presented to predict damage on internal components. It model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and the secondary debris cloud through basic geometrical operations, considering mutual shielding and shadowing between internal components. The methodologies are tested against state-of-the-art software for relevant test cases, comparing results on external structures and internal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