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81篇
航空   501篇
航天技术   68篇
综合类   37篇
航天   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241.
火焰筒压力损失对贫油熄火特性和燃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3.0%火焰筒压力损失火焰筒作为基准,分别设计了2.5%和2.0%火焰筒压力损失的火焰筒,通过试验研究火焰筒压力损失对贫油熄火性能及燃烧效率的影响.在模拟慢车状态下,低压力损失方案均比基准方案的贫油熄火油气比低,2.5%方案的贫油熄火油气比最低;在模拟高温高压状态,3种方案火焰筒燃烧效率对火焰筒压力损失不敏感.综合比较地面起动点火试验结果,在该基准上将火焰筒压力损失降低至2.5%不会对燃烧室综合燃烧性能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42.
文章对一种耦合了中空纤维原材料阻尼特性和中空结构缓冲作用的嵌入中空纤维的树脂基复合阻尼新材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三层中空纤维层合(3-HL)、带约束层的单层中空纤维夹心(2-CSLH)、带约束层的中空纤维蜂窝夹心结构(2-CSHC)这三种结构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主次影响规律,且前两者中阻尼最优试样与2-CSHC试样阻尼值大于0.54的阻尼平台区较宽,△Hz分别为5Hz-112Hz,7Hz-200Hz;阻尼峰值分别可达0.56和0.59;结构设计优越性为2-CSHC>2-CSLH>3-HL.  相似文献   
243.
叶片前缘改型对涡轮叶栅二次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大伟  乔渭阳  孙爽  许开富 《推进技术》2009,30(2):187-191,228
以某典型高压涡轮叶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端壁前缘改型结构对涡轮叶栅二次流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带状结构(Fillet)以及适当尺寸的球形结构(Bulb)可以改善涡轮叶栅内部二次流,并且降低涡轮出口气动损失。其中尺寸的选择对于球形结构(Bulb)影响很大。两种不同的改型结构相比较,带状结构(Fillet)改型方案对二次流的改善效果较为明显,结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44.
一种电动飞机电推进系统的能效优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书礼  孙金博  康桂文  马少华 《航空学报》2021,42(3):623942-623942
电动飞机依靠电推进系统为飞机提供所需的动力,而电动飞机蓄电池的能量密度制约了飞机续航能力的提升。在蓄电池能量密度受限的条件下,进行电推进系统能效优化,提高电推进系统效率,降低电推进系统损耗,对增加飞机的续航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双座可调定桨距螺旋桨电动飞机电推进系统为例,依据飞机的飞行任务剖面搭建了飞机电推进系统在起飞及巡航阶段的系统损耗模型,以可调定桨距螺旋桨桨矩角为优化变量,以飞机完成一次飞行任务剖面能耗最小为目标,提出一种适于可调定桨距螺旋桨电动飞机电推进系统的能效优化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搭建样机测试平台,进行了样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能效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飞机电推进系统效率,使飞机完成一次飞行任务剖面的系统能耗降低了8%以上。  相似文献   
245.
Osteopenia is a pathological process that affects human skeletal health not only on earth but also in long-time spaceflight.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is a nondestructive method for assessing both bone quantity and bone quality.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T on evaluating the microgravity-induced osteopenia (e.g. early detection time and the sensitive parameters), the bone loss process of tail-suspended rats was monitored by micro-CT in this study. 8-Week-old female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ail suspension (TS) and control (CON).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 (vBMD)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femur and tibia were evaluated in vivo by micro-CT at 0, 7, 14, 22 days.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femur and tibia were determined by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The ash weight of bone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bone loss in the proximal tibia appeared earlier than in the distal femur. (2) On day 7, the percent bone volume (BV/TV) of the tibia 15.44%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trabecular separation (Tb.Sp) 30.29%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S group, both of which were detected earlier than other parameters. (3)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e.g. femur, −22.4% maximum load and −23.75% Young’s modulus vs. CON) and ash weight of the femur and tibi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S group in comparison to CON group. (4) vBMD of the femur and tibia were clearly related to bone ash and dry weight (r = 0.75–0.87, p < 0.05). (5) BV/TV of both femur and tibia were clearly related to maximum load and Young’s modulus (r = 0.66–0.87, p < 0.05). Similarly, trabecular vBMD and BV/TV of the femur and tibia were clearly related to Young’s modulus (r = 0.73–0.89, p < 0.05). These indicated that BV/TV and Tb.Sp were more sensitive than other parameters for evaluating bone loss induced by tail suspension, moreover, trabecular vBMD and other parameters might be used to evaluate bone strength. Therefore, micro-CT is a reliable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predicting unloading-induced bone loss in small animals.  相似文献   
246.
高速转子连接结构刚度损失及振动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负荷航空发动机转子的转速和支点跨度不断加大,使得转子弯曲刚度下降,并在工作中具有一定弯曲变形。转子弯曲变形时,连接界面会存在刚度损失,需考虑转子弯曲变形对连接界面刚度特性及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定量描述连接界面刚度损失的力学模型,并针对非连续转子系统的动力学设计,提出了基于应变能分布优化的连接结构刚度损失抑制方法。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转子弯曲变形下,连接界面刚度损失显著,会使转子弯曲临界转速大幅降低;通过转子应变能分布优化设计可有效降低连接界面刚度损失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7.
在涡轮叶片尾缘通道中添加扰流柱可以改变尾缝内冷气流量的分配及流场均匀性,但同时会增加流阻,因此尾缘通道中扰流柱和尾缝的几何匹配对叶片的换热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以尾缘通道内无扰流柱模型M0为基准模型,对比分析在静止和三种旋转速度下带有三种不同扰流柱结构的尾缘内部流动。其中,M1添加单列扰流柱,数目13,直径D=2mm;M2与M3添加双列叉排扰流柱,数目分别为16和17,直径D=1.2mm,两模型仅在靠近尾缝1处扰流柱布局不同。数值结果揭示:(1)尾缘通道扰流柱可有效增加各尾缝冷气出流的均匀性,对1~3尾缝内的流动影响较大,小直径叉排扰流柱布置形式更优于大直径单排;(2)与M0相比,三组带扰流柱模型的通道压力损失稍有增加。其中,M2和M3基本相同,因对流场扰动较大,略高于M1;(3)随着旋转速度的增加,尾缝内压力损失逐渐降低,但四组模型尾缝内的流场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48.
"仿生学"沟槽结构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减阻和燃滑油系统减阻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获得该结构构型参数和雷诺数对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对鲨鱼及海豚表皮特征进行仿生设计了横向和纵向沟槽,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沟槽构型在不同雷诺数下的减阻效果开展了对比研究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横向和纵向沟槽构型减阻率均随雷诺数增大而减小,并且雷诺数影响占主导地位。对于横向沟槽构型,沟槽间距较大的构型沿程阻力占主导,在相对高雷诺数下减阻效果较好;沟槽数量较多的构型局部阻力占主导,在相对低雷诺数下减阻效果较好;无间距构型在相对低雷诺数下减阻效果最好,减阻率约为4.14%。对于纵向沟槽构型,减阻率比横向沟槽的高约1个百分点,雷诺数对减阻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49.
王何建  刘波  张博涛 《推进技术》2021,42(12):2675-2683
为拓宽大弯角扩压叶栅可用攻角范围,优化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结构,本文以一大弯角叶栅为研究对象,对叶片采用压力面到吸力面打通的双“C”型槽道结构处理,在保持槽道长度及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设置85%、80%、75%、70%轴向弦长四个出口位置研究槽道出口位置对叶栅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特定攻角下,槽道出口位于吸力面角区分离线起始点之后、尾缘分离线之前,对吸力面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较佳;在全攻角范围,槽道出口则取在0o攻角对应较佳出口位置为好。为减小槽道内总压损失,本文提出了一种“SC”型槽道改进结构,在80%轴向弦长槽道出口位置处与双“C”型槽道以及原型叶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C”型槽道结构相比于双“C”型槽道结构,叶栅尾迹损失及槽道内总压损失减少,槽道出口射流速度提高,叶片尾缘处静压升高;相比于原型叶栅则能有效降低其在全攻角范围内的总压损失,基本消除叶片吸力面附面层分离,削弱角区分离,提高叶栅的扩压能力。  相似文献   
250.
精确的金属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模型对于计算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的微放电功率阈值至关重要,而现有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模型在准确性和工程应用两方面不能兼顾。通过分析二次电子的逸出几率,结合修正的Bethe能量损失规律,建立了金属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解析模型。进一步以未清洗的和Ar离子清洗过的Ag材料为例,用解析模型对试验测量值进行了拟合,在获得解析模型中关键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Ag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在不同入射角度下未清洗和清洗Ag 材料的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均方差在4%以内,表明提出的解析模型在减少拟合参数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具体金属材料精确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模型,可用于精确模拟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的微放电功率阈值和加速器内部的电子云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