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16篇
航空   488篇
航天技术   363篇
综合类   81篇
航天   29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lmost 10 years of solar submillimeter observations have shown new aspects of solar activity, such as the presence of rapid solar spikes associated with the launch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and an increasing submillimeter spectral component in flares. We analyse the singular microwave–submillimeter spectrum of an M class solar flare on 20 December, 2002. Flux density observations measured by Sun patrol telescopes and the Solar Submillimeter Telescope are used to build the radio spectrum, which is fitted using Ramaty’s code. At submillimeter frequencies the spectrum shows a component different from the microwave classical burst. The fitting is achieved proposing two homogeneous sources of emission. This theoretical fitting is in agreement with differential precipitation through a magnetically asymmetric loop or set of loops. From a coronal magnetic field model we infer an asymmetric magnetic structure at the flare location. The model proposed to quantify the differential precipitation rates due to the asymmetry results in a total precipitation ratio Q2/Q1≈104–105, where Q1(Q2) represents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in the loop foot with the high (low)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This ratio agrees with the electron total number ratio of the two sources proposed to fit the radio spectrum.  相似文献   
102.
热障涂层红外热无损检测的建模和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柱坐标系下以轴对称模型描述热障涂层结构TNDT(Thermal Non-Destructive Testing)的瞬态热传导,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计算热障涂层结构受热脉冲激励后的温度场,研究TNDT可检信息参数(如最大温差和最大对比度)与脱粘缺陷半径、深度、涂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涂层厚度一定时,最大温差和最大对比度与脱粘缺陷半径成非线性关系,它们随着缺陷半径的增大而增加,且存在上限饱和值;在缺陷半径一定时,最大温差和最大对比度与涂层厚度成非线性关系,且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些研究结果为热障涂层内部脱粘的红外热无损检测及表征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空间环境模拟器热沉热辐射当量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射线的传输过程,分别对两种热沉形式的热辐射当量吸收系数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表面形式、几何高度及入射光线方向等参数对表面热辐射当量吸收系数的影响。计算表明,正六边形凹腔形式的吸收效果远好于正四棱锥形式,但这种结构形式的吸收有明显的方向性,正四棱锥形式对光线的吸收呈现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104.
SRAM FPGA电离辐射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SRAM FPGA空间应用日益增多,以100万门SRAM FPGA为样品,进行了单粒子效应和电离总剂量效应辐照试验。单粒子试验结果是:试验用粒子最小LET为1.66 MeV·cm2/mg,出现SEU(单粒子翻转);LET为4.17 MeV·cm2/mg,出现SEFI(单粒子功能中断),通过重新配置,样品功能恢复正常;LET在1.66~64.8 MeV?cm2/mg范围内,未出现SEL(单粒子锁定);试验发现,随SEU数量的累积,样品功耗电流会随之增加,对样品进行重新配置,电流恢复正常。电离总剂量辐照试验结果是:辐照总剂量75 krad(Si)时,2只样品功能正常,功耗电流未见明显变化。辐照到87 krad(Si)时,样品出现功能失效。试验表明SRAM FPGA属于SEU敏感的器件,且存在SEFI。SEU和SEFI会破坏器件功能,导致系统故障。空间应用SRAM FPGA必须进行抗单粒子加固设计,推荐的加固方法是三模冗余(TMR)配合定时重新配置(Scrubbing)。关键部位如控制系统慎用SRAM FPGA。  相似文献   
105.
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文章介绍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包括热电偶测量系统、无线测量系统和红外摄像测量系统,涉及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目前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在国内外真空热试验中居主导地位,应用十分普遍。但国外近几年无线测量系统已得到研制,红外摄像测量系统已得到应用,有的空间机构已计划将新型测量系统列入空间环境模拟器的标准配套设备。航天器温度测量系统的这些发展变化值得业内人士关注,进行必要的技术和设备研发工作,更好地适应未来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6.
红外成像制导是红外制导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红外成像导引头的优缺点及其简单工作过程,重点分析了红外成像导引头针对不同的干扰源所采取的相应对抗措施,总结出了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趋势是向着焦平面、智能化、通用化以及多模复合制导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7.
反导系统中的模式识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反导系统目标识别特点,提出了反导系统识别特点及其对模式识别技术的要求,然后系统回顾了反导系统的红外与雷达特征提取与识别技术,总结了反导系统中的模式识别方法,将反导系统中的模式识别技术归纳为统计识别方法、专家系统法等五类,最后探讨了反导系统中模式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8.
系统级链路预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地面站和飞行器之间的通信链路余量问题常依赖于简单的数学叠加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复杂飞行器模型以及气候条件等干扰因素都容易造成天线方向图的畸变,从而导致链路预算不准.为了尽可能准确评估链路性能,提出了一种系统级链路预算评估方法.应用旋转变换矩阵,建立了姿态变化造成天线方向图相对变化的关系式.仿真得出装机后天线方向图畸变信息.根据相对变化量对方向图信息作数据挖掘.按全系统链路余量表达式计算变姿态情况下链路余量.评估了一种超短波通信天线与地面站天线间的通信链路性能,以及飞机降落时航向天线和航向台站之间的通信链路问题,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等离子体单极天线辐射特性和隐身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等离子体单极天线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等离子体表面波的色散关系,推导了等离子体的浓度分布和等离子体气柱长度与激励源的关系。并分析了离子体参数对等离子体天线谐振频率、方向图的影响,计算并比较了等离子体天线和普通天线的雷达散射截面。结果表明了等离子体天线具有优良性能和很好的隐身效果。  相似文献   
110.
Mixtures of molecular nitrogen and methan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numerous outer Solar Systemices including the icy surfaces of Pluto and Triton. We have simulated the interaction of ionizing radiation in the Solar System by carrying out a radiolysis experiment on a methane – molecular nitrogen ice mixture with energetic electrons. We have identified the hydrogen cyanide molecule as the most prominent carbon–nitrogen-bearing reaction product formed. Upon warming the irradiated sample, we follow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kinetics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underlying acid–base chemistry which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yanide ion from hydrogen cyanide. On the surfaces of Triton and Pluto and on comets in Oort’s cloud this sort of complex chemistry is likely to occur. In particular, hydrogen cyanide can be produced in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Oort cloud comets) and may be converted into cyanide ions once the comets reach the warmer regions of the Solar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