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60篇
航空   771篇
航天技术   156篇
综合类   135篇
航天   1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激波风洞边界层转捩测量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江涛  陈苏宇  常雨  赵磊  张扣立 《航空学报》2019,40(8):122740-122740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对摩阻、传热等有重要影响。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中,迫切希望能精确预测和控制边界层转捩。激波风洞作为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试验的主要地面模拟设备,是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的重要设备。但激波风洞原有测量技术适用于工程型号试验,需要依据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特点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升级。依据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过程中的热流、压力、密度等物理参数变化,发展了薄膜热流传感器测热技术、温敏热图测量技术、高频脉动压力测量技术、高清晰度纹影显示技术等适用于激波风洞的边界层转捩测量技术。并针对头部钝度0.05 mm的半锥角7°尖锥模型,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Ø2 m激波风洞(FD-14A)马赫数10、单位雷诺数1.2×107/m的流场条件下开展了边界层转捩试验。采用多种转捩测量技术同时进行测量,获得尖锥模型表面边界层转捩情况、边界层脉动压力频谱特征、边界层内清晰的第2模态波和湍流斑纹影图像,不同测量技术获取的试验结果可相互印证,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2.
针对一类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充分考虑其非线性模型包含未建模动态、气动参数变化、弹性形变等产生的未知非线性不确定函数以及外界扰动的情况下,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逆控制器。首先,将系统的动态特性分为标称部分和不确定部分,采用非线性逆的思想设计标称部分的控制器,利用神经网络逼近不确定部分,将神经网络的最优权值采用自适应律进行调节,提高神经网络的在线逼近能力。利用改进的变结构控制来消除神经网络逼近误差的影响,最终使跟踪误差收敛为零,并保证闭环系统的信号有界。通过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3.
进口型线水平投影可控的变截面内收缩进气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了一种进口型线水平投影可控的三维变截面内收缩进气道设计方法。基于反正切马赫数分布基准流场,在指定进口型线水平投影为椭圆和出口为圆的条件下,结合流线追踪和截面渐变技术设计了光滑过渡的内收缩进气道。在设计点(M_(ai)=5.4)和接力点(M_(ai)=4.0)对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点时进气道的主要流动特性与基准流场基本一致,无黏时可以捕获98%的自由来流,喉道性能与基准流场基本相等。相对椭圆进口进气道,截面渐变的椭圆转圆进气道流场结构相似且性能下降较小,有黏条件下设计点和接力点时喉道总压恢复系数分别降低了2.9%和1.2%。此外,该进气道表现出良好的总体性能,接力点的流量系数达0.82。  相似文献   
994.
组合循环发动机飞机/发动机性能一体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飞机/发动机一体化分析方法,开展了两种典型组合循环发动机方案(方案一为涡轮/亚燃冲压/双模态超燃冲压组合发动机,方案二为涡轮/引射冲压/双模态超燃冲压组合发动机)总体性能对比研究。基于给定的马赫数为65巡航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任务需求,进行了约束分析与任务分析,优选出满足约束条件下的飞行器起飞推质比和机翼载荷,得到了相应的飞行器起飞总质量和海平面起飞推力,并进行了两种方案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完成相同的飞行任务下,方案一的起飞总质量与方案二相当,前者比后者减小了26%;方案一的起飞推力比方案二高出103%;基于涡轮发动机水平,方案一和方案二分别需要采用两台海平面起飞推力为129kN和119kN量级的涡轮发动机。此外,飞行器起飞总质量随巡航距离增加而显著增加,巡航距离为4000km时,两种方案的起飞总质量将达到85t左右。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采取有效的多块结构网格生成策略,对栅格翼导弹生成了高质量的贴体结构网格,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超音速栅格翼导弹气动力及气动热特性进行计算与分析。重点对比了3种不同翼剖面对高超音速气动力及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统一的栅格翼外形,平板翼剖面力及热特性最差;圆弧头部翼剖面驻点热流密度最小;楔形+圆弧头部翼剖面阻力最小。  相似文献   
996.
用N-S方程和RNGk-ε紊流模型计算了RBCC用侧压式高超音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三维内流场,重点分析了唇口位置对来流Ma=6流场的影响,并分析了有关的现象。结果表明:唇口位置前移使得出口截面上气流的均匀程度、对气流的压缩程度、唇口激波的强度、进气道的流量捕获率和总压恢复系数等都比唇口位置的情况更大,而在喉部时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997.
Vector quantization for saturated SAR raw data compres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aceborne SAR involves the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of large-size sampling data. Block adaptive quantization (BAQ) is now the most widely used onboard data compression algorithm due to its good tradeoff between system performance and complexity. However, when spaceborne SAR raw data is saturated, the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BAQ deteriorates dramatically because its precondition of Gaussian distribution of raw data no longer hold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 improved vector quantization (VQ) algorithm is proposed. This algorithm firstly introduces saturation modification to a conventional vector quantizer, obtains the saturation codebook based on Gaussian density function, and then obtains the new vector quantizer for the whole set of Saturation Degree (SD). This algorithm makes the vector quantizer match statistical model of data for the whole set of SD, s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ression is improved. The case of the 2D signal is explicitly compu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verified by simulated and real data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998.
用有限差分法求解N S方程,数值模拟了二维钝楔头部和近尾迹非平衡化学反应流场。模拟条件为Ma∞=25,飞行高度h=70km,半楔角θ=20°,钝度比为060;气体组分为7个组元,共11个化学反应式。头部流场结果与已有计算结果符合较好。在Ma∞=25条件下,底部近尾迹较大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电子密度,且下降趋势缓慢。  相似文献   
999.
周伟江 《航空学报》1993,14(1):68-71
用二阶迎风TVD格式求解N-S访方程,对简化的飞船外形高超音速粘性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物面压力分布及流场结构,与实验及其他计算结果符合较好。计算表明,肩部圆弧半径对后体流场影响较小,但严重影响肩部附近热流分布。当肩部圆弧半径是头部半径的20%时,肩部热流低干驻点处热流;半径为5%时,肩部热流超过驻点处热流30%。  相似文献   
1000.
带前体压缩的前掠侧压式进气道实验及数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志光  张堃元 《推进技术》2005,26(6):508-512
为提高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设计了一种前机身顶压与侧压相结合的前掠侧压式进气道,在马赫5.3小高超风洞中完成吹风实验,并用FLUENT软件对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主要流动特征,获得了进气道基本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马赫5.3设计状态下,这种前掠侧压式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可以达到0.85以上,比一般后掠进气道提高20%左右。通过数值及实验研究发现,进气道下游隔离段内由于上下壁面的巨大压差导致顶板对称面两侧出现对涡,涡面将隔离段内的流动分为高速高能区与低速低能区两种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