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8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392篇
航空   1839篇
航天技术   260篇
综合类   360篇
航天   3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In the last 45 years I have studied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thermosphere down to the stratosphere, and found evidence of its variability 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 of solar irradiation during the 11-year solar cycle. I would review, in the light of recent model results, the measurements which I had made since the 1960s and which, for some of them, did not find any explanation at the time of their publication. The data were obtained by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 rockets and lidars and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upper thermosphere to the stratosphere. The expectation was until recently that the atmosphere should be warmed by an increase of solar flux in the course of the solar cycle due to the increase of UV flux. It has been shown to be the case in the tropical stratosphere and at all latitudes in the upper thermosphere. But, at high and mid latitudes and at other altitudes, the reverse situation was found to exist and, until recently, this cooling observed in parts of the atmosphere with increasing solar flux had never been simulated by models. In addition to reviewing our own data, the paper will present recent results using other dataset which support our observations. It is only recently that we succeeded with a model able to tune the forcing by planetary waves at the tropopause level and thus reproduce such behaviour.  相似文献   
932.
介绍了由第一级从动齿轮和第二级主动齿轮共轴组成的中间齿轮,由于电子束焊接后,影响已精加工好的小轮(33齿)齿形、齿向,使产品的报废率增高。通过设计改进、改变局部结构及焊缝位置,解决了多年来未解决的工艺难题,通过试验证明,改进结构后的电子吵焊接对小轮的齿形、齿向几乎没有影响。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33.
主要对飞机单纯加油门后的运动规律做了定量的理论计算,对定长周期运动进行了一定物分析,得出了飞机在小速度时加油后有三种可能的状态,即收敛、发散和中立稳定。并指出飞机加油门后的增速状态是暂时的,一般民政部下增速之后,是一个高度与速度相互转化的振荡过程。同时还指出低空小速度时,在加油门后暂时的增速过程中靠拉杆争取高度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934.
高速铣削SiC_p/Al复合材料PCD刀具磨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种不同几何结构的PCD刀具高速铣削65%体积分数的Si C_p/Al(Al/Si C/65p)复合材料的对比试验,建立了磨损曲线,并对PCD刀具的磨损形貌、磨损类型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刀片之间留有间隙能有效减少磨损,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小螺旋角的存在会加速磨损;PCD刀具主要磨损形式是机械磨损(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935.
李杨 《航空发动机》2020,46(1):61-64
为了解决某型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高空小表速转速摆动问题,对发动机转速控制原理开展深入分析,利用AMESIM工具软件建立发动机转速控制数学模型,并对转速控制通道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确定了通道参数对转速控制影响量值,通过对比同系列发动机控制参数,提出在现有系统构架基础上,对低压转子转速控制通道进行分段控制改进措施,经半物理试验、高空台模拟试验和试飞验证表明,改进措施既能保证发动机地面加速性要求,又解决了高空小表速转速摆动问题。  相似文献   
936.
高精度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可作为海空重力测量仪器中的核心传感器,检验质量的位移检测电路是加速度计控制系统的核心,其精度直接影响了加速度计零偏和标度因数的稳定性,因此需要研究分辨率高、噪声小的位移检测系统。针对高精度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的地面应用需求,以大表面积质量比的敏感探头结构为测量对象,设计了基于差动电容的位移检测电路,建立了电容检测电路的数学模型,对电路误差源进行了系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电路能够有效地抑制悬浮高压引入的耦合误差,减小电路噪声。当电路工作在零点附近,20kHz内的噪声小于2×10-6V/Hz1/2,对应电容检测分辨率为2.93×10-5pF/Hz1/2,能够满足地面应用静电加速度计对位移测量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37.
高速直升机旋翼/螺旋桨/机身干扰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双拉力螺旋桨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气动特性可以为高速直升机的设计及气动优化提供参考。基 于动量源方法构建针对双拉力螺旋桨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螺旋桨/机身干扰特性数值计算及分析方法;对 孤立旋翼、旋翼/机身干扰进行算例验证;应用所构建的方法对双拉力螺旋桨高速复合式直升机悬停及前飞状 态的干扰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机身对悬停流场影响及不同前飞速度旋翼/螺旋桨/机身干扰特性。结果表 明:悬停时机身对气流的阻塞作用降低了旋翼的升力,螺旋桨对旋翼下洗气流的加速作用使旋翼升力提高;低 速前飞时旋翼/螺旋桨/机身干扰较大,主要体现在旋翼下洗流造成螺旋桨滑流偏折以及机翼上表面压力分布 增大,高速前飞时这种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938.
机体可靠性差是航空活塞发动机适航取证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某型发动机下机体为研究对象,通 过模型仿真得到机体的瞬态载荷曲线并进行拟合,按实际安装对其进行约束,采用 Goodman方法进行高周疲 劳分析,计算机体疲劳安全系数;提出一种分离式主轴盖的设计方法,优化下机体结构,在相同载荷的条件进行 对比分析;采用威布尔数学模型对机体可靠性指标进行计算验证,并对优化后的机体进行耐久测试。结果表 明:下机体疲劳安全系数、整机寿命、可靠性大幅提升,该设计方法对提高类似结构可靠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39.
沙云东  艾思泽  赵奉同  姜卓群  张家铭 《航空学报》2020,41(2):223327-223327
现代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薄壁结构受高速热流冲击面临着极为严酷的工作环境,使结构产生大挠度动力学响应以及疲劳损伤破坏现象。为获取难以实测的热流冲击下结构声振响应规律及疲劳破坏时间,采用耦合有限元/边界元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热声疲劳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载荷效果构建与试验件尺寸完全一致的数值仿真模型,对热声载荷下薄壁结构进行仿真计算。采用功率谱密度(PSD)法分析频率响应峰值随声载荷变化规律,并通过改进的雨流计数法对声振响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疲劳寿命时间。并对比声振响应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发现误差小于2%,验证了数值仿真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高速热流冲击作用下薄壁结构进行数值仿真分析,通过分析频率响应峰值随温度和流速的变化规律获取不同温度各流速下结构声振响应及疲劳寿命变化规律,并阐述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本文完成的工作可对高速热流环境下薄壁结构响应分析和寿命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0.
战斗机推力矢量关键技术及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海峰 《航空学报》2020,41(6):524057-524057
战斗机推力矢量技术可极大地扩展战斗机使用包线,提升飞行安全性,增强飞机作战能力,是航空领域的重要关键技术,是先进战斗机的典型标志之一。该技术涉及气动、进排气、发动机和飞行控制等多个领域,其综合实现是一项跨领域、紧耦合、高风险的系统工程。本文回顾了战斗机推力矢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关键技术体系,结合中国首架轴对称推力矢量验证机的工程实践,阐述了大迎角内外流气动设计、推力矢量发动机、综合飞/发控制和战斗机过失速机动飞行验证等关键技术,展望了推力矢量技术对作战效能的贡献及未来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