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14篇
航空   470篇
航天技术   75篇
综合类   59篇
航天   6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In this paper, the source localization by utilizing the measurements of a single electromagnetic (EM) vector-sensor is investig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eometric algebra of Euclidean 3-space.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orthogonality among the electric and magnetic measurements, two multivectors of the geometric algebra of Euclidean 3-space (G3) are used to model the outputs of a spatially collocated EM vector-sensor. Two estimators for the wave propagation vector estimation are then formulated by the inner product between a vector and a bivector in the G3. Since the information used by the two estimators is different, a weighted inner product estimator is then proposed to fuse the two estimators together in the sense of the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ist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weighted inner product estimator are always better than its traditional cross product counterpart. The efficacy of the weighted inner product estimator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analytical predictions are demonstrated by simulation results.  相似文献   
222.
在用草图工具进行四杆机构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代数等值参数不可调的问题,采用几何相等辅助线的方法,使所有参数在限制范围内均可调。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四杆机构各几何、运动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及变化趋势,运用VB工具进行了在草图中展示关系曲线的二次开发。经过实践证明,以上创新方法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概念论证和方案选择阶段机构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23.
飞机铝合金结构件数控加工变形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飞机机翼翼肋铝合金结构件这一典型易变形的零件为例,研究数控加工变形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残余应力对加工变形的影响.采用理论建模、有限元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对比数控加工中零件变形情况;分析了工件内残余应力分布,用有限元软件提供的热机耦合功能,以温度场模拟施加铝合金的残余应力分布;分析和模拟了去除材料对工件变形的影响;用经过改进的顺序静态单元生死方法进行切削过程的仿真和改进,并对仿真所得的零件变形量与实际加工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分析方法和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控制数控加工变形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24.
风洞模型位移光学测量技术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洞试验中,模型姿态的测量是影响数据精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测量上的一个微小变化,常常对实际应用价值造成巨大影响.当代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应用光学技术.概述了国外主要的风洞模型位移光学测量系统,包括测量依据、应用风洞、模型要求、数据后处理以及精度情况.这些测量系统应用于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中,用于模型位移、姿态角和弯曲变形的测量.从应用现状、应用环节、操作步骤、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结论.比较这些模型位移光学测量技术可知它们各有优缺点,应用条件不一样.  相似文献   
225.
风洞试验中,模型姿态的测量是影响数据精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测量上的一个微小变化,常常对实际应用价值造成巨大影响。当代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应用光学技术。概述了国外主要的风洞模型位移光学测量系统,包括测量依据、应用风洞、模型要求、数据后处理以及精度情况。这些测量系统应用于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中,用于模型位移、姿态角和弯曲变形的测量。从应用现状、应用环节、操作步骤、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结论。比较这些模型位移光学测量技术可知它们各有优缺点,应用条件不一样。  相似文献   
226.
针对批产加工中高精度薄壁摆片变形大,形位精度难以保证设计要求问题,通过采取减少薄弱部位装夹次数,严格控制装夹方式,对关键技术进行有限元深入分析,优化加工参数,调整配合孔轴位置尺寸等多种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了整个工艺过程中对基准精度的破坏,避免了配合极限效应的产生,提高了加工合格率,保证了批产高精度和装配互换性要求。  相似文献   
227.
几何参数对逆流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逆流矢量喷管中主要几何参数(二次流道高度G与外套管轴向长度L、横向高度C、出口边缘斜切角θ)对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或G的增加均提高了矢量角,减少了合成推力系数,但较小的G(如0.2)更容易发生主流附体。当C=H(主喷管出口高度)时气动性能达到最佳,所对应的矢量角最大。θ对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但对矢量角的最大值起到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8.
扰流板进气总压畸变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吊舱进气道进口安装扰流板进行试验,研究扰流板进气畸变的影响因素及总压畸变特征。试验得到了进气道出口若干马赫数下进气总压畸变的定量数据,研究了进气道出口压力分布和畸变指数随飞行马赫数、扰流板堵塞比、进气道出口马赫数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进气道出口对应点总压恢复系数随扰流板堵塞比和进气道出口马赫数的减小而增大,几乎不随飞行马赫数发生变化;受扰流板、飞行侧滑角以及发动机低压转子转向影响,进气道出口局部区域存在高压区,高压区域的大小和位置随飞行马赫数、扰流板堵塞比、进气道出口马赫数的变化而变化;各总压畸变指数随扰流板堵塞比和进气道出口马赫数增大而增大,飞行马赫数对畸变指数影响很小。同时,数值计算了不同飞行马赫数下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特征及周向稳态畸变指数,与试验结果结论一致,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也证明了数值计算在总压畸变研究中的有效性。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的空中逼喘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9.
基于一款15 kW涡桨发动机,构建了带偏置进气道的前/后置螺旋桨整机试验台,探究了前/后置螺旋桨流动特性对涡桨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燃气涡轮转速的增加,螺旋桨滑流增压效果增强、进气道内气流损失增加,其中相对换算转速64%及88%状态滑流增压效果分别为0.35%及0.7%,综合表现为前置状态下螺旋桨/进...  相似文献   
230.
景象匹配中的几何透视校正和归一化互相关模板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何失真是使景象匹配性能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基于参考图与失真实时图中四对对应点,本文采用透视变换方法,对失真实时图进行校正。对校正后的实时图,本文采用归一化互相关方法,进行模板匹配。仿真实验表明,这两种方法简单易行,校正与匹配结果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