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156篇
航空   1398篇
航天技术   137篇
综合类   105篇
航天   3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陈伟强  刘彧  王兰  肖保国 《推进技术》2021,42(4):776-785
钝头体激波诱导燃烧是爆震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针对化学恰当量比的H2/Air预混气在Ma=4.79和Ma=6.46时的激波诱导燃烧现象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加密程序AMROC对带化学反应源项的轴对称Euler方程解耦求解,考察了数值模拟中不同形式的MUSCL重构格式、限制器类型以及化学反应机理等重要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程序能够根据设定的加密判据较好地实现网格自适应加密,减小总网格量,实现高效数值模拟。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表明非定常激波诱导燃烧算例的准确程度不仅取决于化学反应机理,也取决于限制器类型,而采用两种不同形式的MUSCL重构格式获得的振荡频率则几乎一致,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分别为1.17%和0.97%。模拟对比经典的Jachimowski机理和近年来新发展的几种包含压力相关反应步的氢/氧反应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对于Ma=4.79时的非定常激波诱导燃烧模拟,经典的Jachimowski机理仍然是能够给出与实验结果最接近的反应机理;而对于Ma=6.46时的定常激波诱导燃烧模拟,几种反应机理均能给出与实验吻合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为研究驻涡燃烧室在前钝体燃料喷射状况下的燃烧性能,采用3维数值仿真模拟方法,对驻涡燃烧室前钝体燃料喷射 状况下的燃烧效率及燃烧室性能与无前钝体燃料喷射状况下的燃烧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驻涡燃烧室的冷流以及燃烧状态 下的燃烧室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燃烧室温度分布表明:前钝体顶部燃料喷射在0.2~0.7的喷射系数范围内,缩短了燃烧室火焰 长度,提高了燃烧室在相同轴向长度下的燃烧效率,使燃烧室更加紧凑;驻涡燃烧室前钝体顶部燃料喷射孔的孔径在一定范围内 的变化对燃烧室的燃烧效率、出口温度分布系数以及总压损失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3.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中对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的测量需求以及暂冲式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台架试验中的应用难点,开发了适用于瞬态燃烧场温度测量的单脉冲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反射(CARS)系统及CARS光谱计算和温度反演软件CARSCF。采用USED相位匹配方式来降低湍流影响,结合多尺度小波分析方法来实现CARS光谱降噪处理,提高信噪比。在暂冲式脉冲燃烧风洞上开展了来流马赫数2.6条件下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温度测量试验,获取了超声速来流(冷态)建立、H2点火加热空气、建立超声速燃烧流场直至试验结束过程中的燃烧室出口温度,以及煤油/空气燃烧时燃烧室出口温度场分布。结果显示,超声速冷流时温度处于低温(约205K)状态,随着H2点火加热来流空气,来流温度上升至853K;随着煤油/Air点火,温度急剧上升,稳定燃烧状态下燃烧流场温度为1970K±144K。燃烧室出口截面温度场分布测量结果显示,高温区位于燃烧室出口截面上侧区域,而燃烧室出口截面上中间区域的温度低于上下两侧。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CARS测量结果与火焰自发光成像结果一致,表明单脉冲CARS技术用于瞬态燃烧流场温度测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4.
采用雷诺平均N-S方程对碳氢燃料甲烷(CH4) 在超声速流动中混合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 提出了简化的甲烷燃烧的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模型, 建立了Baldw in-Lom ax 代数涡粘性湍流模型, 采用了高精度的TVD隐式格式和化学源项隐式解法, 计算结果和氢气/空气超燃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表明所采用的反应机理及计算模型合理, 算法可行, 就算例结果而言,碳氢化合物作为一种超燃燃料有其独特的优势,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5.
双燃式冲压发动机中超燃燃烧室冷态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Mac Corm ack 矢通分裂格式, 求解雷诺平均的N-S方程组, 采用Baldw in-Lo-m ax 代数湍流模型和混合长度模型, 模拟超燃燃烧室内两股平行超声速来流的冷态流场, 取得了与试验相一致的结果, 计算表明回流区和射流流动参数对超燃燃烧室流场内波系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叶炜梁 《航空学报》1992,13(9):555-559
本文研究了在匀速气流中悬臂板的极限环振动。采用冯·卡门大挠度板理论和准定常空气动力,应用瑞雷-里兹法导出悬臂颤振板的非线性振动的计算方程。并提出一组模态函数展开式用于拉格朗日方程,从而确定随时间历程的极限环振动和颤振边界。计算表明,模态展开式具有收敛性,板的长宽比对极限环振幅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7.
采用二阶迎风格式的 PISO 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PISO算法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二阶迎风格式以提高计算精度又保证算法的稳定性。新格式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流动过程计算,其数值稳定性很好。  相似文献   
58.
含铝固体推进剂凝相燃烧产物对发动机的能量特性、热防护以及燃烧稳定性均有重要影响.为了排除燃烧过程中推进剂燃面退移造成的凝相燃烧产物淬息距离逐渐增大的影响,设计并建立了一套基于恒定淬息距离的凝相燃烧产物收集系统,并通过典型丁羟四组元推进剂凝相燃烧产物的收集和分析,对该收集方法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淬息距离恒定使得凝相燃烧...  相似文献   
59.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燃烧室设计中各项技术指标的相互制约,分析了第3、4代发动机燃烧室的技术特点和燃烧室设计及研究方法的新进展.较详细介绍了驻涡(TVC)、富燃-快掺混-贫燃(RQL)、双环腔预混旋流(TAPS)、多喷嘴单元体和陶瓷燃烧室,指出其适用性.主动燃烧控制中更为主要的是出口温度分布系数控制,长远研究应开发快速、灵敏、配置严格的油气管理系统.最后讨论了燃用液氢的可行性.建议应加快CCD与燃烧室目标设计相结合的研发过程.  相似文献   
60.
Experimental Study 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an LPP/TV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key issue in the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design is environmental acceptability, and designers are continually challenged to reduce emissions.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a liquid-fueled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TVC) under lean premixed prevaporized (LPP) mode. When operating as an LPP system, a TVC is fueled both in the cavities and in the main stream.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the total excess air ratio, the positions (4 positions) of the fuel injectors in the main stream, and the inlet temperature are obtained. Experi- 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unburnt hydrocarbon (UHC) and NOx (NO, NO2 usually grouped together as NOx)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otal excess air ratio from 1.5 to 3.0;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relies heavily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ain stream injector, and the best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at Position 4 in the experiments; the increase of the inlet temperature impacts on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positively; the smallest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UHC and NOx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 are 94×10 6 and 2.3×10 6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validates the feasibility of low emissions for an LPP/TVC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V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