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23篇
航空   870篇
航天技术   57篇
综合类   69篇
航天   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291.
针对目前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精度低和重熔层难去除的问题,提出了"电火花打孔、磨削扩孔"的新型气膜孔加工工艺,研制出小孔磨削专用微细CBN砂轮并对电火花气膜孔进行了磨削工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磨削加工后气膜孔圆度降低50.9%,孔径尺寸标准差降低90.7%,表面粗糙度降低65.9%,重熔层被全部去除,证明了航发涡轮叶片气膜孔磨削加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92.
为了提高涡轮叶片对流冷却模型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在叶片固壁内同时考虑叶片径向和垂直于壁面方向(法向)导热的二维对流冷却模型。该模型在弦长方向划分多个元素,忽略元素内弦长方向叶片温度变化,在元素内的径向和法向建立二维导热方程作为叶片固壁温度场的控制方程,其边界条件包括叶表燃气绝热温度、燃气侧对流换热系数和叶片叶根、叶顶热流密度等。给出了该模型二维导热方程和边界条件的差分求解方法。以E~3涡轮高压导叶为例,将模型与CFD计算的叶片外壁面温度分布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给定冷气量下预测的叶片温度分布变化趋势与CFD相近,最大温度误差不超过6.5%,计算时间与CFD相比缩短了95%,能够快速、准确预测涡轮对流冷却叶片的冷气需求量。  相似文献   
293.
采用数值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和k-ω湍流模型,研究了间隙位置和几何对燃气轮机叶片端壁冷却性能的影响。在验证数值方法正确性的基础上,研究了3种间隙位置对端壁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3种渐缩梯形间隙结构,分析了渐缩间隙结构对端壁流动和冷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隙距叶片前缘距离的增大会降低叶片前缘附近马蹄涡影响区域的气膜有效度,但是,当质量流量比大于1.0%时,端壁气膜有效度分布均匀性提高。在质量流量比为0.5%时,间隙位于距叶片前缘0.1倍轴向弦长位置时,会发生主流入侵的现象。相比于原始间隙,3种渐缩梯形间隙均能够显著提高端壁气膜有效度。特别是质量流量比为1%时,3种渐缩梯形间隙使得端壁平均气膜有效度最大增大了105.36%。此外,渐缩梯形间隙还防止了在质量流量比为0.5%时,主流入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4.
双层壳型冲击/气膜结构内表面换热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军逵  刘震雄  郭文  江和甫 《推进技术》2007,28(3):235-239,252
以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平壁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种结构典型冷却单元的放大模型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冲击Re数(10 000~40 000),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0.17~2.0),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与冲击孔直径之比P/D(0~5.0)等参数,利用热膜法研究了该典型冷却单元结构中内表面的换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参数Re,H/D,P/D对内表面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关联性。在本文的实验工况参数条件下,随着冲击Re数的增加,内表面换热效果逐步增强;并且存在一个最佳的H/D和P/D范围使得内表面换热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当H/D=0.67,P/D=3时,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冷却结构内表面能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295.
旋转条件下“冲击/出流”双层壁内部换热实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徐磊  常海萍  潘金栋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0):1658-1662
以高效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内部冷却为研究背景,在旋转条件下对带气膜出流的双层壁内部冲击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在旋转与冲击方向相同和相反两种情况下进行,得到了冲击雷诺数Rej(5 000~10 000)、旋转数Ro(0~0.003 532)、无因次温比(Tw-Tf)/Tw(0.061~0.136)的变化对冲击靶面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双层壁"的实验结果与常规"冲击/气膜"冷却结构的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在不同的流动和旋转状态下,前者换热能力强于后者15%以上.   相似文献   
296.
对自激励旋进射流冲击冷却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旋进射流出口速度进行频谱分析研究其流动特性,结果表明旋进频率显著地受喷嘴尺寸影响,而Strouhal准则数则受喷嘴尺寸和流量的影响都很小.冲击传热实验表明,由于旋进射流对周围流体的卷吸作用使得射流流速显著下降,强化换热效果反而不及普通的冲击射流,而且随喷嘴尺寸的变化,旋进射流与直射射流之间换热性能的差异也没有统一的变化趋势.旋进射流只有在水平外掠加热平板时,才可能获得比普通射流更高的对流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297.
本项目研究了变形温度、冷却速度对原始坯料为片状组织的TA15合金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随着变形温度(1080-930℃)的降低,及变形后冷却速度(空冷~水冷)的加快,TA15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延伸率及断面收缩率均呈上升趋势.β区变形的镦粗试样为片状组织,在大变形区和自由变形区,1080℃变形时β晶粒的动态再结晶程度比1 030℃高.两相区变形镦粗试样的显微组织为过渡型组织,难变形区和大变形区及自由变形区组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98.
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发散冷却控制结构烧蚀的瞬态过程,同时考虑了线烧蚀和体积烧蚀两种现象对多孔介质骨架高温表面的质量损失和冷却效果的影响,并讨论了高温主流携带的热流强度、冷却介质注入的初始速度和温度、及多孔材料骨架初始温度在控制烧蚀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9.
Console形气膜孔改善冷却效率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玉  张靖周  周楠 《航空动力学报》2008,23(10):1772-1777
运用剪应力输运湍流模型对Console形孔的气膜冷却结构,在不同吹风比下的气膜冷却效率的分布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在保持冷气入口相同开孔率的条件下,将其与圆形和缝形气膜孔的冷却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吹风比的增加,Console形气膜孔的冷却效率也在增加;在相同吹风比条件下,Console形孔的冷却效率较圆形孔高,较缝形孔低;但在小吹风比时,基本与缝形孔的冷却效率相当.   相似文献   
300.
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换热系数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平板叶片模型,测量了静止和旋转状态气膜冷却换热系数(hg)的分布规律,重点研究旋转对气膜冷却换热系数的影响。测试表面气膜孔直径D=4 mm,流向倾角α=30°,展向倾角φ=90°。实验转速ω=0,800 r/min,主流雷诺数ReD=3 191,吹风比M=0.4~2.0,密度比DR=1.02。采用宽幅低温液晶测量叶片表面的温度场。结果表明,旋转使得气膜在展向上发生较明显的偏转,且吸力面上气膜偏转程度要大于压力面;吹风比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大,且这种影响在静止与旋转状态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