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98篇
航空   442篇
航天技术   84篇
综合类   66篇
航天   1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1.
通过事先给定系统期望运动轨迹,设计出仿射非线性系统变结构控制的切换函数,该切换函数满足系统的初始状态在滑模面内的要求,因而在变结构控制的作用下,可以保证系统从初始时刻就一直运动在滑模面上,是一种全滑模变结构控制,具有比传统变结构控制更好的鲁棒性。研究还表明,约束在滑模面内的期望运动方程就是系统的滑模运动方程,系统的运动能够较好的跟踪设定的期望轨迹。将全滑模变结构控制应用于四轴型磁悬浮动量轮的控制,获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12.
六轴联动缠绕机数控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立伟  路华  富宏亚  王永章 《宇航学报》2003,24(3):295-298,326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性能而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数控系统作为其成型工艺装备的重要部分,如果采用标准数控系统,会使它的扩充和修改极为有限,并难以将自己的专用技术、工艺经验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去,且成本较高。针对这些情况,文中提出以IPc和多轴运动控制器为基础构成开放式的六轴缠绕机数控系统,阐述了该数控系统的硬件构成,并重点介绍了系统应用软件的结构、系统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以及如何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用户化开发。该数控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713.
根据神州六号飞船推进舱故障模拟测试的要求,研制了一套遥测模拟控制器。本文介绍了系统的硬件工作原理与嵌入式软件流程、上位机通信功能、故障数据处理方法。系统实时联调结果表明,整机性能稳定、可靠,能够模拟各种故障模式,满足了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714.
程俊波  张强  虎刚  郭超勇  张猛 《宇航学报》2016,37(3):307-315
为减少帆板驱动机构(SADA)对太阳帆板挠性模态的激励作用,以扰动力矩较小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作为驱动源,提出一种T-S模糊控制与校正网络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利用校正网络增加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并通过T-S模糊控制器降低系统的超调和非线性摩擦的影响,从而有效抑制太阳帆板的振动。通过圆判据对带有此控制器的驱动系统进行了稳定性证明,很好地解决了模糊控制系统在摩擦扰动下难以进行频域理论分析的缺陷。仿真结果表明,在非线性摩擦等扰动的影响下,该控制方法能够很好地抑制太阳帆板引起的挠性振动,提高系统的速度精度和稳定度,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715.
航天器电源系统大功率智能配电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航天器功能的增多和容量的增大,对电源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检测与诊断以及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航天器配电技术向着大功率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介绍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电源系统采用的大功率智能配电单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能能源管理单元设计。通过采用智能数据处理、固态功率控制等改进技术,将大功率智能配电系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拓展其应用领域,以满足未来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任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16.
以自研小型固体火箭为对象,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对三通道姿态控制器进行了设计及验证。建立了以攻角、侧滑角和滚转角为控制目标的积分链状态空间模型;结合扩张状态观测器,应用极点配置法对三通道姿态控制器进行了鲁棒设计;通过数值仿真和半实物仿真,结合拉偏分析,对控制器设计进行校核,证明了设计的有效性和鲁棒性;通过飞行试验验证了控制器性能,跟踪结果符合仿真分析,基本无延时、无静差,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17.
张敏捷  杨雷  侯砚泽  石泳  左光 《宇航学报》2019,40(7):803-810
针对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对噪声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报线性跟踪微分器的噪声抑制自抗扰控制器。首先给出了基于预报思想的线性跟踪微分器的一般形式,并分析了其频域特性;然后以航空飞行器姿态控制为例,设计了二阶预报-跟踪微分自抗扰控制器,并利用控制器疲劳度(Weariness degree)的概念,分析了噪声抑制自抗扰控制器的对噪声的抑制特性及闭环控制频域特性;最后通过飞行器硬件在环仿真(Hardware-in-the-Loop Test)对将该方法与传统惯性滤波器、线性跟踪微分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抑制噪声污染对线性自抗扰控制器闭环特性的影响,降低扩张状态观测器高增益带来的噪声放大问题,增强控制器的鲁棒性,并能降低滤波带来的相位延迟,具有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718.
针对静电悬浮加速度计高稳定悬浮控制和极微小加速度信号处理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加速度计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DSP作为主控芯片,FPGA为辅助控制芯片。基于加速度计的工作特性,设计了一种加速度计工作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可根据加速度计当前工作状态,自动或者手动切换工作模式。基于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测量需求,设计开发了基于FPGA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算法和有限冲击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滤波算法。为验证该控制器的控制性能,开展了地面高压悬浮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及控制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加速度计稳定悬浮控制和模式切换,并且可以实现软件在轨重构和控制参数在轨更新,为后续重力场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以及自主导航等提供了工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ed fixed-time attitude coordinated control problem for multiple spacecraft subject to actuator saturation under the directed topology. First, a distributed fixed-time observer is presented for each follower spacecraft to estimate the leader spacecraft’s states.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ly used fixed-time observer, the settling time of the proposed fixed-time observer can be easily adjusted by some free design parameters. Next, a distributed fixed-time control ...  相似文献   
720.
《中国航空学报》2023,36(5):187-201
The adaptive feedback control of stability with circumferential inlet distortion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a low-speed, axial compressor. The flat-baffles with different span heights are used to simulate different distorted inflow cases. Compared with auto-correlation and root-mean-square analysis,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used to predict early stall warning does not depend on the distortion position. Hence, the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stable status of the compressor and provide the feedback signal in the active control strategy when suffering from different distortions. Based on the stall margin improvement of tip air injection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distorted inflow cases and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to injected momentum ratios, tip air injection was adopted as the actuator for adaptive feedback control. The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ontroller was designed and applied to achieve adaptive feedback control in distorted inflow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aptive feedback control of air injection nearly achieves the same stall margin improvement as steady air injection under different distortion intensities with a reduced injection mass flow. Thus, the proposed adaptive feedback control method is ideal for the engine opera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distorted inflow, which frequently occurs in fl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