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71篇
航空   450篇
航天技术   60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71.
子午扩张流道中叶片积叠线形式对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全三维粘性流N-S方程程序,对具有大扩张角中间机匣的某型涡轮 低压导向器叶栅中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子午面型线不变的条件下,导向器叶栅采用了10种不同变曲和倾斜形式的叶片。计算结果表明:导向器叶栅采用不同积叠线形式的叶片,对导向器叶栅出口截面上通道涡的位置,强度和尺度以及能量损失的影响是显著的,采用适度的正弯或正倾斜叶片可降低导向器叶栅的能量损失。  相似文献   
72.
对某矩形高负荷扩压叶栅在不同弦向位置开设全叶高抽吸槽的5组方案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抽吸槽弦向位置等参数对抽吸量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叶栅实验探究了局部展向抽吸方案的效果.数值仿真的计算域包含吸附叶片内部的真空腔,边界条件按照实验条件设置.研究发现:全叶高抽吸方案的抽吸量沿展向大致呈C型分布;叶高中部和端部的主要抽吸效果都体现在叶高中部流场,端部的抽吸量对叶栅角区的回流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抽吸量沿展向的分布规律受叶栅流道和叶片内腔流场的共同作用,因此应根据三维高负荷扩压叶栅流场的具体特性对吸力面抽吸槽/孔进行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73.
涡轮间隙泄漏涡破碎对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杰  郑群  许天帮  张正一 《航空学报》2014,35(5):1257-1264
采用数值方法联合标准k-ω两方程湍流模型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组,研究了不同间隙高度下GE-E3(Energy Efficient Engine)涡轮第一级动叶顶部间隙泄漏涡(TLV)的破碎特性及其对泄漏损失的影响。首先描述了泄漏涡的破碎现象,并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接着研究了间隙高度对泄漏涡结构及破碎特性的影响,最后对泄漏涡破碎与损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涡轮叶顶间隙泄漏涡具有不稳定特性,当泄漏涡具有足够的强度可以克服通道涡卷吸形成完整涡结构时,在叶片后半部分逆压区发生了涡破碎现象,带来了额外的涡破碎损失;间隙高度对泄漏涡破碎位置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大间隙下泄漏涡趋于相对稳定;叶顶泄漏流产生的掺混损失以泄漏涡的破碎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大量的掺混损失发生在泄漏涡破碎之后,这也是叶顶泄漏流产生损失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74.
波束波导馈电系统在深空探测天线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波束波导馈电系统在深空探测天线应用中存在的电小尺寸镜面绕射引起波束波导传输效率降低,不同极化工作时波束指向不一致,以及TE21模跟踪时坐标转换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数学模型.通过优化椭球镜M5的曲率,解决了电小尺寸镜面绕射使波束波导传输效率下降问题,使S频段的传输效率提高约4%,35 m天线副反射面的截获效率增加约11%,天线增益提高0.7 dB;给出天线束峰值位置随方位、俯仰角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中值补偿方法,使天线左右旋极化峰值不一致增益损失减小约0.16 dB,并给出TE21模跟踪时的坐标转换数学模型.这些方法和数学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脉冲燃烧试验需求,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给出了对变状态条件下修正薄壁量热计导热损失的一种方法.对薄壁量热计进行了数值分析和试验验证,对比分析了修正前后的薄壁量热计测量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补偿后壁导热损失,算例中修正前的热流测量误差不小于20%,修正后不大于4%.在超燃冲压发动机脉冲燃烧试验中,利用薄壁量热计与同轴热电偶热流测量了轴对称模型壁面上相同轴向位置的热流,冷态试验中修正前后的薄壁热流与同轴热电偶热流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1.2%和3.3%.热态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中存在振荡燃烧现象,薄壁量热计的响应时间约为0.02s,与振荡周期(约为0.03s)接近,不能正确反映燃烧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6.
单鹏 《航空学报》1994,15(8):921-929
计算模拟了一种无亚音扩压段的非常规形式进气道──超音通流(SupersonicThroughFlow或STF)进气道的内流特性。其中对Seddon和Goldsmith提出的进气道激波与附面层干扰损失计算模型中的权因子,G扩展了定义,使该模型可用于口内通道总趋势收缩的超音通流进气道。所得飞行Ma为0~2.7的损失特性等曲线,首次揭示了此类进气道的典型特征。数值上满意验证了文献的预估。  相似文献   
77.
考虑冷气喷射的涡轮叶栅尾缘损失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Denton 的尾缘流动理论, 发展了一种考虑冷气喷射的二维、可压涡轮叶栅尾缘混合损失模型,研究了涡轮叶栅尾缘损失的特征, 定量评估了影响尾缘损失的各种参数。研究表明, 冷气流量是影响尾缘损失的一个重要参数, 对于主流马赫数为11 1 的典型情况, 冷气流量从0 增大到10%, 损失增大315 倍。叶片尾缘基压变化对损失也具有明显的影响, 其它影响损失的参数包括叶栅出口位置边界层动量厚度、冷气总压、叶栅尾缘厚度等。  相似文献   
78.
来流含水对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波  曹志鹏  高嵩  靳军  周强 《航空动力学报》2005,20(6):1041-1047
结合大小水滴模型和由大量试验数据得到的损失和落后角模型,采用两相流理论与数值模拟的手段,在来流含水的状态下计算了某型发动机压缩系统的特性;分别研究了来流含水量、水滴尺寸等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气流中水的含量以及它存在形式均对压缩系统性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方法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翼刀技术是附面层控制技术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有效阻断端壁附面层或叶片吸力面附面层近端壁处低能流体的横向迁移或径向迁移以及反向翼刀涡的影响来控制二次流。国外对此项研究起步较早,重点集中在对汽轮机叶栅的实验研究上;而国内在近几年,才开始了对压气机叶栅中应用翼刀技术的实验和计算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0.
端壁翼刀控制压气机叶栅二次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CDA常规直叶栅和4种端壁翼刀方案下叶栅内三维粘性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表明,端壁不同位置上的翼刀不同程度上都阻断了近端壁区域压力面至吸力面的二次流动,翼刀上方偏向吸力面侧有反向"翼刀涡"产生,通道涡的强度被削弱;距压力面30%节距位置为安装端壁翼刀的最佳位置,可使损失降低7%~9%。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