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86篇
航空   571篇
航天技术   251篇
综合类   84篇
航天   20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41.
徐宏伟  张勇 《飞机设计》2023,43(3):59-65
机舰适配性是舰载飞机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不同作战用途舰载机及舰载无人机的上舰服役,舰机总体单位对机舰电磁兼容适配越来越重视,随着多种舰载机编队协同作战,机舰平台频谱资源愈发紧张,机舰电磁兼容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机舰电磁兼容适配性的影响也愈发突出,频谱不兼容导致的问题严重影响舰载机的作战性能。尤其是以无线电测控链为主要通信方式的舰载无人机,飞机测控系统布置在母舰上,无论是电磁安全问题,还是电磁频谱兼容问题都将更加突出。主要闸述舰载机,尤其是舰载无人作战飞机上舰后,从舰载机机舰电磁兼容适配的主要需求为切人点,从机舰作为一体化装备的角度,阐明了机舰电磁兼容适配设计的诸多要素。依据如何更好地发挥作战能力的原则,对机舰电磁兼容适配设计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842.
潜艇的物理特征是航空反潜传感器搜索潜艇的主要依据, 对潜艇特征进行准确的仿真建模能够实现 对潜艇的有效分析。本文以水下航行状态下的潜艇为背景,基于潜艇外部环境和内部工况因素,提出了一种尾 流特征仿真建模方法。通过仿真建立了潜艇内波尾流特征仿真模型和热尾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得模型从 雷达目视和红外探测两个维度模拟了水下潜艇的尾流特征,能够有效反映水下航行潜艇尾流特征。  相似文献   
843.
阀门是运载火箭动力系统关键单机,用于推进剂的加注泄出、贮箱排气、承压安全、贮箱增测压等,实现阀门动作检测对确保阀门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宇航技术的发展对阀门动作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飞火箭不能定量判断阀门的关闭程度及密封情况,为此,设计了一种动作可量化检测的阀门结构,并进行了工艺件试验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可实现阀门动作量化检测。  相似文献   
844.
短波授时系统采用扩频信号将有助于提高其授时服务质量。顾及到短波信道的复杂性和系统带宽的有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两个扩频信号之间的相对发播时间间隔实现短波时号发播的新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所提方案的基本技术思路,并通过理论分析与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案相比于常规方案能够显著降低接收机的时号检测错误概率,可更好地实现协调世界时UTC和世界时UT1两种短波时号的兼容发播,为基于扩频体制的短波时号调制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45.
从磨削加工声发射监测原理、特征提取与选择、监测模型和监测系统开发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磨削加工声发射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针对磨削中声发射信号源及特性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不同磨削状态下声发射监测的原理;随后对比了磨削加工声发射监测中常见的特征提取与选择方法和监测模型,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概括了现有监测系统的开发情况;最后对以上几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46.
曾徽  陈智铭  闫宪翔  欧东斌  董永晖 《航空学报》2020,41(4):123521-123521
电弧加热器是研究飞行器气动热防护问题的重要地面试验平台,其采用电极放电加热获得高温气体的方式,会产生铜蒸汽粒子,并随同进入地面试验模拟的等离子体气流,产生电弧风洞地面试验铜污染组分效应。本研究利用发射光谱诊断技术,发展了一套电弧加热器高温流场组分在线诊断测量系统,开展对10 MW高焓叠片式电弧加热器铜电极烧蚀的在线测量,获得了铜原子浓度的实时测量结果。基于所选铜原子谱线,开展了对电弧加热器起弧过程和稳定工作过程的测量,同时分析了管式电极和环形电极下电极烧蚀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起弧瞬间,电极烧蚀较明显,管式电极的铜原子峰值浓度要明显高于环形电极;稳定工作后,环形电极铜原子烧蚀量迅速下降,并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10-6),管式电极仍然存在较高、不稳定的烧蚀,显示管式电极的烧蚀量要明显高于环形电极,且管式电极烧蚀量随着电弧加热器运行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基于该测量结果,建立了判定电极失效的直接判据,并用于保障电弧加热器运行安全。为研究电弧加热器电极烧蚀及地面试验铜污染组分效应提供了非接触式测量手段,目前,该测量系统已经作为电弧加热器的常规测试手段,提供电弧加热器高温气流的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847.
金伟  杨智春  孟德虹  陈炎  黄虎  王勇军  何石  陈园方 《航空学报》2020,41(6):523473-523473
大迎角(AoA)机动飞行能力是先进战斗机的标志性指标之一,中国先进战斗机采用V型垂尾布局的气动设计方案,可充分实现其良好的大迎角机动可控飞行。飞机在大迎角机动飞行时,前机身分离流所产生的高强度脱体涡破裂后产生的非定常扰流将不可避免地打在V型垂尾翼面上,导致V尾结构发生严重的抖振,这不仅会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等性能,还会导致V尾结构的疲劳损伤,大幅增加飞机的使用维护成本。本文详细阐述了其研发设计过程中攻克的以下关键技术:全动V尾抖振风洞试验"刚/弹"组合模型的设计技术与风洞试验方法,抖振风洞试验的动态测试结果向飞机尺度进行相似转换的原理;基于RANS/LES混合算法进行V尾结构抖振响应的CFD/CSD耦合计算方法;基于正加速度反馈(PAF)的V尾抖振响应压电控制技术;V尾抖振动态疲劳载荷谱的编谱方法与试验实施方案。本文为解决中国先进战斗机、无人机V尾结构抗抖振动强度设计与验证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理论分析技术、设计准则和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848.
对卫星网络轨道/频率协调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际电联的相关建议为基础,就卫星网络轨道及频率协调中所碰到的若干问题,诸如天线增益,极化隔离,雨衰及SCPC保护比,给出了合理及可实现的估算方法,同时强调了功率密度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常有不同的定义方式。  相似文献   
849.
A novel ionisation source which uses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arbon Nano Tube devices is demonstrated as a replacement for a filament based ionisation source in an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 The carbon nanotube ion source electron emission was characterised and exhibited typical emission of 30 ± 1.7 μA with an applied voltage differential of 300 V between the carbon nanotube tips and the extraction grid. The ion source was tested for longevity and operated under a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emission for a period of 44 h; there was an observed reduction in emission current of 26.5% during operation. Spectra were generated by installing the ion source into a Finnigan Mat ITD700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 the spectra recorded showed all of the characteristic m/z peaks from m/z 69 to m/z 219. Perfluorotributylamine spectra were collected and averaged contiguously for a period of 48 h with no significant signal loss or peak mass allocation shift. The low power requirements and low mass of this novel ionisation source are considered be of great value to future space missions where mass spectrometric technology will be employed.  相似文献   
850.
SrTiO3 submicro-wires were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layered titanate nanowires with Sr(OH)2 powder in an autoclave. The wir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Ultra-violet visible (UV-vis), photoluminescence (PL) and Raman spectroscopy. The XRD measurement shows that the prepared SrTiO3 submicro-wires hardly have impurity phases. The SEM and TEM images demonstrate that the scalable wires, which need to be proc- essed at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180 ℃ for about 48 hours, are not composed of single crystals. The PL shows that the wire-like SrTiO3 has emission peaks at the wavelengths of 568 and 585 nm. Further, the Raman spectroscopy reveals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products through different reaction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